递的间接经验进行,这显然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文字产生之后,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借助文字形态得以保存和传播,而且经过不断研究和总结越来越系统化、理论化,由此不仅突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障碍,而且使人类的学习活动以越来越抽象、间接的方式进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人类的学习活动本来是同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才使学习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据此,我们可以将文字的产生看作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至此才出现了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 这种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获得加速发展,并成为近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产生,尤其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因为仅仅依靠手写的文字,绝不可能实现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只有当印刷体的书籍在社会成员中广泛传播之时,狭义的文化学习形态才有可能普及,这不仅大大加速了科学文化的传播速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学习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将印刷术的产生看作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也必将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智慧将会创造出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相适应的一整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我们这一代人将亲身经历并直接参与这场人类学习方式的伟大历史性变革!三、在科学与教育内在统一的视野中理解“科教兴国” 在时代的重大转折点上,中华民族明智地选择和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但在不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中,始终存在着重科学、轻教育,将科学与教育割裂开来的偏见。究其认识论根源,大多来自其对科学的狭隘理解。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往往被窄化为自然科学或科学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忽视了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这种偏见和误区在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体的工业文明中如果还能被容忍的话,那么在追求知识创新、呼唤创造型人才的信息时代,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知识经济将人的创造力提到社会财富的首位,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则被推向科学探索的前沿,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尖端科学。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越来越复杂。显而易见,对教育科学的漠视必然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中落伍,并由此导致科学发展的置后。 在这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学观和科学与教育内在统一的视野中,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十分清楚了。“教育先行”是当代社会发展发展中必须遵循、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发展如果滞后,社会将因此而付出牺牲下一代素质的惨重代价,其后果比违背生态规律而受到洪水的惩罚更加可怕!然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能否真正落实,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而且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及其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教育在跨世纪的价值,必须对我国现行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与办学模式、科研与教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时代反思与历史性超越!只有尽快使我国教育系统在改革和创新方面走到时代前列,并真正起到影响和带动全局的巨大作用,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才能真正为教育内外所公认,这才是“教育先行”的本意和真谛! 如今世界各国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们己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决定经济竞争的关键在科技,决定科技实力的基础在教育,而决定教育水平的“瓶颈”在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这显然要受到教育体制的内在活力及其开放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步入信息时代不仅需要高科技,更需要能够创造和驾驭高科技的一代新人。这代新人只能由现行教师队伍来培养和塑造,这是个永恒的矛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 在文明进程比较缓慢的时代,这一矛盾并不突出,而当人类文明成果的知识形态以“爆炸”的方式急剧增长时,这一矛盾便突现出来!矛盾从来就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带来危机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机遇和动力。自二战以来,面对“知识爆炸”的严峻挑战,人类在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与困境里,终于找到了明智的对策,这就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尤其要创造出适合教师职业之特殊使命的、高效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并按照这样的教育观念对现行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整体改改造,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当前,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一场遍及全球的学习革命正在兴起。这是教育世界的国际奥林匹克大赛,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将最终决定21世纪世界舞台的优胜者和落伍者!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