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长领导方式的调适与中国学校发展的内生运行机制 1、校长领导方式对实现自求发展的办学目标的重要作用 校长办学目标是把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观念、目标、组织、人员、士气、信息、财物、时间、环境等基本要素集合起来,进行合理优化组合,使之变成有组织、有系统的状态充分发挥各要素之间的积极相关作用,以最小的代价,去争取最大的办学效益,更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管理目标。
为要实现上述各种目标,校长就必须要采取一种领导方式,而这种领导方式是出于校长对于手中自主权力认识并要为这种权力目标服务而产生的,不是校长任何行为或任何领导方式所能起作用的。这就是说,校长必须要采取基于对办学自主权的认识理解并适合办学自主权特点需要的运用权力的新的行为方式,即适应性的领导方式。由此可知,校长实现办学自主权的目标必须通过校长领导方式这个中介,没有这个中介或不适宜的中介都将影响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目标实现。必须承认这是建立学校发展的内生运行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内生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自求发展过程中校长等领导成员与教职工之间相互联系的满意联结关系及其运转方式。校长领导方式是实现校长领导职能的保证,是提高校长工作效能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校长领导目标的桥梁。
2、校长领导方式调适的背景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领导体制有四个特点:一是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培养规格、招生考试等方面,都是全国统一规定,各校统一执行;二是集权,教学怎么搞、学校怎么办,决定权都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手里,而作为办学实体的学校却无法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三是封闭,学校内部自成一体,缺少与社会的沟通和调节的机制;四是呆板,与此相适应的校长领导方式只能具有执行型的特点,形成十分严重的一切唯上的思维方式。校长的领导方式缺乏变革性、灵活性、自主性,这种严重的唯上压下外软内硬的领导方式若不变革,若不调适怎么适应改革开放走向民主化的今天?所以,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校长首先思想开放,领导方式首先要变革。我们知道,变革性总是优于僵化性,多样性总是优于单一性。如果我们继续试图以一种领导方式干到底,哪怕是最好的领导方式,结果也只能使校长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受到遏制,使其失去生命力。我们必须看到调适校长领导方式的问题,已不是校长个人选择不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改革问题,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一个关系学校能否改革深入的大问题。
3、校长领导方式调适的主要依据 教育管理哲学认为:“教育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活动。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要素是不断变化的,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人员状况等环境也是发展变化的。教育管理者要实现对客观对象的真正现实的管理,其管理目标和计划就要反映对象的变化,协调活动就要使教育系统内外因素的配合在变动中趋向合理,要不断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其动态控制,要根据教育系统变化了的情况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②。这是强调应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不同的领导方式。当然,在运用权变理论领导方法时,校长要把握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要使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强调特殊性,但又不能强调得过份,自主不等于闹独立,不是否认普遍性,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于上级指示,既不要离经叛道,又不要机械地执行,要结合校情区别不同情况加以变通处理,大胆创新,学习先进经验。
办学自主权扩大以后,校长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办学目标与个人目标如何整合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办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强调;另一方面随着校长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学校成员的自主心理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强调。不整合这两个自主性及目标问题,将会在学校改革的新形势下出现混乱无序的老问题。这个问题靠权力是解决不了的。实践证明,校长只有高度重视心理投入才使这个问题能够获得解决。所谓心理投入就是干群每一个成员都以主人翁态势对待学校的事业。这种心理投入越高,办学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整合就越快越好,增强团结,增强内聚力,增强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怎样解决心理投入这个问题呢?这主要从校长调适其领导方式入手,只要校长领导方式具有变革性和适应性,心理投入的问题就一定有解决好的可能。
4、校长领导方式调适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校长领导方式调适是服从于并服务于学校发展整体目标的,所以,校长必须纵观更大的全局,以更高的视角来考察摆正自己学校在社会或大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弄准本校的实力实情,确定学校可持续发展方向。要正确处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全过程和各个阶段的关系,使其把各个相互联系阶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实行学校发展的全过程领导,把实现校长自主办学的中长目标与当前目标正确地统一起来,正确地揭示整体特性规律和变化趋向,树立整体观念,力求达到学校全员心理投入与整体的优化。
(2)目标导向原则。学校发展的方向是由其正确的目标决定的,所以,校长应根据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及其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使整个学校活动向统一方向发展。正确地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和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对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进行各种调节控制,以消除管理诸因素之间的不和谐现象,消除管理过程各阶段各环节之间的不和谐现象,以及加强它们之间的配合能力,从而在向目标的挺进中达到和谐发展、健康发展之目的。
(3)动力导向原则。形成办学动力,这是校长办学责任的核心内容。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动力制约因素,很难使学校发展的内生机制持续而有效地运行下去。值得注意的是,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三个动力要综合协调运用,特别要注意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及心理要求的变化,三种动力的比重也要随之变化。校长要及时洞察和掌握这种变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证关系。
(4)灵活原则。校长领导艺术水平主要由其灵活性来决定。灵活,但要确实可靠,就是要有把握。灵活能够增大领导工作成果的可能性。灵活,就是要抓住时机,看准时机,当机立断。灵活,要注意准确性,否则下不了决心或不该下决心。灵活,要有坚定性,作为校长,指令发出,只要方向没错,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坚持下去。
(5)民主原则。办学自主权的另一重要内涵是加强民主。校长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参与管理过程。群众参与是校长依靠说服疏导使其理解去影响学校成员,而不是仅仅依靠职权。在讨论中沟通认识,以求统一行动,在双边沟通,平等讨论协商中,校长的主张影响着教职工;教职工的认识、质疑和见解,又影响着校长,以修正错误,增强正确性和科学性。教职工由于自己的见解得到校长的尊重和采纳,又觉得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产生更大的积极性。(6)创新原则。没有创新,校长工作就失去适应性。创新,就是破旧立新,淘汰校长领导方式中的任何失效性成份,创造更加适应的领导方式。校长的任何领导方式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适应与不适应的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新的方面由小变大,旧的方面由大变小,而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一种新的领导方式或完善的领导方式就出现了。
三、校长权力制衡体系与中国学校发展的内生制衡机制 1、校长用权的内制衡体系 (1)预先制约。预先制约是对校长产生和用权之前的制约。要确保校长及其用权能体现学校成员对其进行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