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
|||||
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23:18:44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所引发的。这些,又可还原和归结为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状和特殊结构。而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待殊性在其现实性上,则集中表现为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是内存于教育活动之中的主客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也是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一、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主客结构及其关系特征相比较,教育活动中的主客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的两极实体来看。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在活动的两极实体上,或是人与物构成的主客关系,或是社会常态下人与人的活动结构关系,实践活动的实体结构关系以及实体的性质具有一般性和普通性。而教育活动,除了教材所体现的物的因素(教材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可视为认识的对象;视为认识的客体)以外,活动中的两极实体都是具主体性或具有潜在主体性的人,而且一方是相对成熟或具有某种知识优势的主体。而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主体,这在活动的两极实体的性质上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交往活动相比较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其中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是潜在主体性的人,在实体性质上既有别于无意识、无主观能动性、缺乏主体性性质内在规定的物体,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常态社会情景中身心发展成熟、具有—般意义的主体人. 2。从教育的目的来看。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不断扩大的生产活动。它一方面表现为对客体的加工,也就是对环境的改造,而另一方面,通过消费、享用实践的成果,从而再生产出具有新的素质、需要和能力的主体。即实践主体对主体自身的改造,因此,人类实践的目的在于对环境客体的加工与改造,同时也在客观上实现着实践主体自身的进化。而教育活动的目的则集中指向未成熟主体,并把末成熟主体的潜在主体性转化为现实主体性,把末成熟的主体性发展成成熟的主体性作为教育活动计划者和发出者的主要使用.简言之,就是把发展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作为教育活动的最高目的。虽然教育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的蜡烛精神已被“照亮了学生,升华了自己”的新的教师境界所取代,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自身的改造与发展并不是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本质目的,而只能是派生目的,或是一种次级目的。 3.从教育的能量转换来看。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中的主客关系的能量转换主要有物质转换(客体从主体那里获取物质能量,主体从客体化的实践成果中获取新的物质形式及其能量的回报)、信息转换以及价值转换三种形式;而这三种形式中,物质转换是其基本方式.没有物质的转换,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能维持,就不能发展。教育活动中主客关系中的能量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信息的转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信息能量).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信息源发出信息,学生作为信息终端接受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身的信息能量,教师目标的实现以学生有机消化和吸取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并不断地充实和转化到主体性发展的内在动力结构中去作为标志。 4.从教育的活动结构特性看。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呈现的是单一结构,如生产过程、实验过程都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生产和实验对象之间的单向线性结构,但教育过程则呈现出一种复合结构.,即教育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教师主体指向学生客体的教活动,学生主体指向教师以及教师所提供的教材、信息等客体因索的学活动.教活动和学活动以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以及教材为中介,在同一时间、空间及其同一情境中相互重叠、相互存在、互为前提,形成理论意义上的教育活动。 5.从教育的主客关系的稳定程度看。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总是主客关系明晰、稳定、可见度强,在特定的时空范畴内不易变化,稳定性能较好,而且这种稳定性不仅表现在实践活动的静态分析和总体特征上,而且也表现在动态过程之中。而教育活动的两极实体都是具主体性的人,两者在教活动与学活动的双边活动中分别充当着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且在教育活动中,教活动与学活动总是在对立统一中交替性的或是结构性的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变换着活动的主体性角色。如在教师讲授、评析时,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角色倾斜于教师,教师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教活动凸现于教育活动之中,但在学生质疑、训练、作业时,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角色则倾斜于学生,学生则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学习活动凸现于教育活动之中。据之,教育主客关系在动态过程中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它随着教育活动中教育内容、教育环节、教育形式、教育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教育活动中双边活动的主导性角色的变换而变换。事实上,在不同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历史与美术、体育),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中(如以理解为主的内容与以操作为主的内容),在不同的课的类型中(如新授课与作业课),教育活动中的主客关系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决不可用单一的“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或单一的“学生主体——教师客体”来一以概之。只有用教育活动中主客关系的互动性才能更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揭示这一规律。 6.从教育的对象性关系的均衡性看。对象性关系是一切可以作为对象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对象性关系是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一切存在物互为对象的关系.自然界存在物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均衡的对象性关系的两个对象之间或互为表征,或互为目的,或互为因果;或互为依赖,不均衡的对象性关系的双方则包含着改造与被改造、蚕食与被蚕食、反映与被反映等性质的关系.人类实践活动中所结成的对象性关系一般来说属于后者。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物质世界的自然存在物构成了并不均衡的对象性关系。自然存在物成为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对象与目的,成为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化的载体和始基,人类可以独立于某个自然对象物之外而存在。而教育活动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显得持别复杂。有物质层面、知识层面、主体际层面的多重对象性关系。教师与学生所构成的主体际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对象性关系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但教师与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就其均衡性来说,既有均衡的一面,又有不均衡的一面。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主体,他们人格平等、活动互依,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于教育活动之中,形成教育活动的师生互动特性,谁也离不开谁,谁也缺不了谁,否则就不能实施教育活动,由此而体现出师生对象性关系的均衡性。但另一方面,在师生对象性关系的目的持性、主体特性上并不均衡,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改造、发展、提高、变化视为自己的的,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主体性的发展视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一种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把自己的内在需要、高级需要外化于学生,而与此同时,学生并不视教师为目的,并不视教师为自己改造的对象,只是视为自己模仿、学习的对象,视为自己认识的对象,视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推动力量.教师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的是工具性价值,而不是目的性价值;更多的是导引性因素,而不是目标性因素。 二、教育的双主体性及其两者的协同 由于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的两极实体均是具主体性的人,因此,以师生互动为持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