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生产方式都遵循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东北地区发展肉牛产业,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成本低、品质优、效率高的产业体系。把每头肉牛作为一个生产“车间”,向肉牛要奶。把肉与奶结合在一头牛身上,既收获肉也得到奶,肉奶兼得。在饲养环节,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实行种养结合,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推广生态型的肉奶牛牧场。将东北数量巨大的玉米秸通过免铡就近青贮技术,转化为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围绕肉奶牛的产业化,整合社会的屠宰场、乳品厂、饲料厂资源,以品牌为龙头,构建产业加销一条龙的产业联盟,形成产业集群。 1.肉奶牛技术路线的优点:向肉牛要奶,肉奶兼得 东北地区发展肉牛产业,要将肉与乳结合起来,将肉与奶捆绑在每头牛身上,向肉牛要奶。在肉牛的生产期范围内,如果是纯肉用牛,其间毫无收获回报,但肉奶牛则不同,在肉牛的饲养期间可以收获奶,提高了综合收益。 发达国家的养牛业,肉奶结合或奶肉结合的例子很多,如美国牛奶生产过剩,促使将其部分奶牛用于肉牛生产,英国也是类似的情况,也是因为牛奶过剩,将奶牛转型为肉牛,具体方式是用肉公牛对奶母牛进行杂交转型。东北地区的情况不同,是肉用牛种群基础庞大,且多是改良牛,可以将其转型为肉奶牛,即向肉牛要奶,实现肉奶兼用。 具体做法是采用西门塔尔和荷斯坦奶牛,对现有的肉牛种群,进行双父本交叉轮交,采用现代广泛使用的冻精冷配人工授精技术,实行肉奶双向的杂交改良。 现代肉牛产业是商品化生产,受市场的影响制约,市场是波动的,有高峰也有低谷,所以市场风险也是最大的风险。肉奶牛模式使农户在生产中减少了刚性,提高了弹性,可以灵活地适应市场的波动变化。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既产肉又产奶,脚踩两只船,增强了抗风险和抓机遇的能力。 从奶牛角度讲,片面追求单体奶牛高产,追求年产奶量达10吨,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仅适合大城市郊区,不适合东北农区。因为城市消费人口多,消费能力强,能承受价格较高的鲜奶,而鲜奶适合接近消费人群的近郊区生产。高投入高产出一定是高成本,因为高产奶牛饲料营养水平必须提高,(蛋白质水平高,精饲料用量也高)必须有高消费数量大的人群来消化。城市周边土地短缺价高,不会允许有大面积的放牧场,只有集约化生产,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在较少的奶牛头数上,获得较高的产出,这就是必须高度集约化,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 东北地区是基地型乳品产区,产品结构主要是保质期长,适合远距离运输的高温奶或奶粉,适宜走低成本优质化的路子,而不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 新西兰的做法值得借鉴,新西兰的奶牛年产3吨左右,不追求高产,基本不补精料。因为新西兰本国不产玉米大豆,补精料则要进口,必然提高饲养成本。他们养牛不论肉牛还是奶牛,都是利用大面积优质草场放牧饲养,因为放牧饲养成本极低。新西兰奶牛虽不高产,但成本低奶质优,在国际上新西兰的乳制品价格竞争力最强,得益于他们的适合国情的养牛模式。 新西兰奶牛模式,也依据了自己拥有的销售市场的特点:新西兰国内人口较少,鲜奶液态奶消费量小,奶产品以出口为主。液态奶出口有贸易障碍,加之运费高,出口产品必须以奶粉与奶酪为主体。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原料奶生产必须走成本低奶质优的路子。 东北地区将来是中国牛肉牛奶的主产区,产品要面向全国市场,不能像城郊型养殖业那样走地产地销的路子,所以,产品结构要适应远距离运输,原料也必须低成本,而且优质化,才有市场竞争力。东北地区发展肉奶牛,不追求高产出,自然也不必高投入,年产3-4吨的中低产奶牛,单位产出所需精料及蛋白质水平,低于年产6-10吨的高产奶牛,能够树立起东北地区牛肉牛奶的低成本优势。 2.肉奶牛产业体系的优点:运行费用低,效率高 构建低运行费用高效率的肉牛产业体系,要将农户定位为基本生产单位,在饲养环节推行自繁自养、种养结合、肉奶兼收的经营模式。自繁自养即育肥犊牛是自家母牛生产的,不是从外部市场购买的,将国外现代肉牛生产体系中的犊牛繁育场与育肥场合二为一,用较低的内部交易成本,代替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种养结合即饲草饲料是自家土地种植的,不从外部市场购买;肉奶兼收是饲养既产肉又贡献奶的牛种,同时劳动力也基本来源于家庭,使饲养成本达到最低。 饲养肉奶牛的农户,要在田间地头建设有运动场的肉奶牛牧场,采取舍饲与放牧结合的方式,饲养规模为几头或十几头。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周边资源实行季节性放牧,如夏季利用荒山灌木林间草地放牧,冬季利用庄稼地立秆放牧等。肉奶牛牧场临近农田,可以将粪尿及时就近还田肥地,不污染环境。 将饲养环节的各种生产要素,如种植饲草饲料的耕地资源、牧场棚圈等饲养设施,繁殖母牛与犊牛等,都尽量集中于农户这个基本生产单位,由农户做庄出牌加以组合,环节少、成本低、效率高,能够在东北地区形成家家都能干的产业集群。 肉牛产业体系中的种牛场,采取外部协作方式解决,由于牛的冷冻精液与人工授精,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农户不必饲养种牛,各地也不必配套建种牛场。利用国内外的优秀公牛资源,购买商品冻精人工授精解决。母本则利用现有的杂种牛群,当需要向乳的方向倾斜时,使用荷斯坦等优秀奶牛冻精冷配,在需要向肉的方向发展时,就利用西门塔尔等优秀肉牛冻精冷配。 肉食加工厂、奶品加工厂以及配合饲料厂,都采取外部协作、产业联盟方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来解决。在东北地区,肉牛的屠宰加工厂资源充足,奶品加工厂也不缺乏,许多工厂都是现代化的,甚至国际一流。可采取产业联盟方式组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配合饲料厂也是数量多多,大中小饲料厂遍地都是,只要加以整合,形成产业联盟,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东北地区的牛肉生产体系就形成了,牛奶的生产体系也同步形成,这个产业体系是强大的产业集群,饲养加工成本低,综合收益高,体系运行费用省,因而有强大的生命力。 3.玉米秸免铡就地青贮技术的优点:获得量大、价低、质优的饲草来源 经中国政府认可,世界上可以向中国出口牛肉的国家已达到94家。其中,有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有南美的巴西、阿根廷,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它们阵容强大,都是劲敌,肯定会给我国牛肉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冲击。 全球牛肉强国不仅冲击中国高档牛肉市场,也紧紧瞄准了中低端大众牛肉产品市场。价位较低的大众化牛肉产品,处在牛肉需求金字塔的中下部,需求数量大。中国人口基数大,中低消费人群数量众多,是世界牛肉列强大众化牛肉产品理想的目标市场。 无论牛肉还是牛奶,市场制约问题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越来越严峻,越来越突出。中国牛肉牛奶大量出口国际市场都几乎不可能,以奶产品来说,在我国液态奶占主体,而液态奶无法出口,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都设置了原产地保护措施,液态奶的原料必须来自本土饲养的奶牛。这样,液态奶出口之路被堵死,而奶粉按照国内现在高投入高产出的饲养模式,在成本价格上也无法同新西兰竞争。 世界牛肉出口量占生产量的5%%左右,比例非常小,仅美加巴奥四国就占去总量的47.99%%,中国牛肉大量出口也是希望渺茫。有人经常举荷兰的例子,说荷兰的农畜产品出口比例高达70%%,实际上荷兰的农畜产品都出口欧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