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度肉牛存栏数增幅只有 1.8% ,是 2003 年增幅的 58.6% 。出栏肉牛增加 4.5% ,只达到 2003 年增幅的 51.1% 。生产牛肉总量两年度相近,各为45.8 万 t 和 45.5 万 t ,头均产肉量 2004 年度比 2003 年度仅增加 0.7 kg ,极为有限,应提起注意的是从 2002 年起 3 年内头均产肉量都没有多大改进,说明肉牛业本身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提醒我们要做进一步分析,现就以下各点进行讨论。
1 各类肉牛业产区形成的原因和统计量
受地域、气候、社会经济等条件的作用,我国的肉牛业自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逐步形成华北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四年前又有人提出发展南方肉牛带等倡议,现在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按中国畜牧业年鉴 2005 年版 [1] 数据及陈幼春 [3] 提出的分区做统计对比,肉牛产区可分为:一,华北区,含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二,东北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三,西北一区,含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四,西北二区,含内蒙古、新疆;五,西南区,含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六,中南区,含江西、湖北、湖南;七,其他区,含青海、西藏牦牛区,和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浙江、海南,被称为牛肉消费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 基本统计量的可置信度
以上各区都在增产,但情况各异。据 2006 年农业部有关报道, 2005 年我国牛肉平均价格 17.66 元 / kg ,同比上涨 7.03% ,其中,牛肉主产区年平均价 15.91 元 / kg ,同比上涨 4.46% ,主销区年平均价 20.14 元 / kg ,同比上涨 6.17% ,价格上升说明需求依然旺盛。我国肉牛业处于活跃的发展期,牛只跨乡镇、县市、省区界的交易频繁,人们熟悉的华北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尤其如此,跨界销售牛只都被重复登记在本地的出售牛头数上,只有屠宰时才将畜藉勾销,牛肉产量落脚在销售区,以上发达地区的总产肉量包括着供畜区的贡献。可见,我国肉牛主产区在实际上是两大类,一类是只供活牛业屠宰,二类是又供活牛,又异地育肥加屠宰。两者在每头屠宰牛平均产肉量上,后者反映的不完全是本地牛源的质量;在每头存栏牛出肉量上,后者是被提高的。两区头均出肉量指标,可以反映出肉牛流通动向,在统计上肉牛的存栏数、可繁母牛数、出售与自宰数、牛肉产量是最基本数据。存栏仔畜数部分反映母畜繁殖情况,因为 6 ~ 8 月龄犊牛被出售或宰杀的情况相当普遍。在非小白牛肉产区,幼龄犊屠宰是肉牛业水平低下的表示,不能提倡。下面将六类肉牛区作一分析。
表 2 各类产区的牛群结构
类别
项 目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存栏
肉牛总数 / (万头)
增加头数 / (万头)
增幅 / ( % )
9644.5
9955.0
310.5
3.2
10137.1
182.0
1.8
出栏
肉牛 / (万头)
增加头数 / (万头)
增幅 / ( % )
3361.4
3685.4
324.0
9.6
3851.1
165.7
4.5
产肉
牛肉总产 / (万 t )
增产 / (万 t )
增幅 / ( % )
584.6
630.4
45.8
7.8
675.9
45.5
7.2
头均
产肉量 / ( kg )
增产 / ( kg )
增幅 / ( % )
132.8
134.0
1.2
0.9
134.7
0.7
0.5
表3 各类产区牛肉生产指标对比
类别
项 目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存栏
肉牛总数 / (万头)
增加头数 / (万头)
增幅 / ( % )
9644.5
9955.0
310.5
3.2
10137.1
182.0
1.8
出栏
肉牛 / (万头)
增加头数 / (万头)
增幅 / ( % )
3361.4
3685.4
324.0
9.6
3851.1
165.7
4.5
产肉
牛肉总产 / (万 t )
增产 / (万 t )
增幅 / ( % )
584.6
630.4
45.8
7.8
675.9
45.5
7.2
头均
产肉量 / ( kg )
增产 / ( kg )
增幅 / ( % )
132.8
134.0
1.2
0.9
134.7
0.7
0.5
当年生的犊牛在幼龄遭宰杀,使当年存栏仔畜数比实际的低,因此算出的(存栏)产仔率比实际产仔率低,各地分析当地繁殖成活率时要注意。
出售牛数有重复登记,产肉量被此数平均,得出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胴体重。与全世界牛的胴体重平均为 202 kg 相比较, 2004 年我国出栏牛平均每头产肉 134.6 kg ,在除数被扩大(多大程度不清)的基础上,加上真正达到满膘而屠宰的不很多,及上述幼龄宰杀,使我国肉牛胴体量偏低,是肉牛生产上一大损失。
3 强势肉牛区的挑战指标
按肉牛存栏总数、可繁母牛总数、存栏仔畜数(表 2 )比较,华北区都居首位,出栏总头数和牛肉产量也居首位。从生产效率看,出栏牛平均产肉 152 kg ,也居首位。而可繁母牛比例为 46.1% ,为全国第三位,母牛产仔率为 67.6% ,居第二位。与 10 年前华北肉牛带兴起时各项指标居首位的情况相比,出现了部分指标滞后现象。问题在哪里?从该区 5 省的情况分析,河北省可繁母牛比例只占 39.1% ,退后到西南区母牛比例 39.3% 之后。其实河北在上世纪 90 年代,可繁母牛比例也只在 40% ;近年河北从外省移地育肥牛头数迅速增加,使 2004 年出栏牛头均产肉达 148.6 kg 的较高水平,而不是主要靠提高母牛比例,譬如河北环京的某些县市牛存栏母牛不上万头,而出栏 20 余万头,即属于这类经营方式。
提高胴体产肉量。我国肉牛胴体产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67.0% ,要提高 33% ,全国牛肉产量可达到 1 千万 t 。这个指标的提高,要靠提高育肥牛体重,如 550 kg 以上。而育肥期延长,使存栏牛头数增加,每头存栏牛的牛肉产量指标会略有下降。与美国肉牛胴重平均达 327 kg 和存栏牛平均产肉 124 kg 相比,我国仅为 134.6 kg 和 40.4 kg ,确实存在很大差距。而华北肉牛带,这两指标分别为 152 kg 和 91.8 kg ,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表3)。表明是在改变传统养黄牛为养肉牛的道路上取得的进步。从长远看,吸收禽流感对养禽冲击的情况各畜牧部门都在建立 “可追溯体系”;从居民安全出发大城市会禁止无源可溯的畜禽进口。移地育肥,尤其是千里以外的移地,将是忌讳之举,在经济和防疫角度上也都是弊大于利。因为这不是现代肉牛业所追求的。华北区在整体上提高产仔率、存栏牛和存栏母牛产肉量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但近年来过于依靠长途的移地育肥轻视母牛带犊体系建设,要引起注意。
东北区和西北二区的肉牛业在近数年内的进步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这表现在重视繁殖母牛的效率,如蒙新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