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牧医论文 |
|
|||||
肉牛业发展动向和挑战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0:02:08 点击数:[] ![]() |
|||||
产仔率达 96.4% ,头均牛肉产量达 102.6 kg ,居全国之首,在两大牧区得之非易。东北凭借其原来改良牛多、体格大,在胴体产肉量和每头存栏牛产肉量上都居全国第二;作为传统的养牛带,如果在现代化养殖体制和产业链上大力改革,应该在生产效率上居领先水平,如果强化从种草到育肥、屠宰这一条产业链的一体化,是近期我国肉牛业提高的潜势地区。 4 弱势肉牛区的潜力和谋略 西北一区: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和西南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都属于弱势区。弱表现在产仔率低,分别为 51% 和 48.7% ,每头存栏牛产肉量低,分别为 36 kg 和 34 kg 。以下为克服弱势的要点: 4.1 西南区总存栏牛数居全国第二,达 2300 多万头,为传统优势 4.2 西北一区就有爱好牛肉的习惯 这两个地区的外地移地育肥牛头数比较少,但在某些程度上他们 为强势地区提供一定数量的牛源。 4.3 认定“三化”目标,开创牛肉品牌 在西北一区牛的胴重低, 105 ~ 124 kg 和出栏率特别低,只有 29.4% ~ 32.4% ,反映整体国民经济不活跃,对优质牛肉概念,尚稀为人知。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已有肉牛企业开始提供能符合三化要求的分割肉,即:规格化、标准化、批量化;西部地区肉牛业要赶上东部,要认定“三化”目标,完善牛业产业链,按胴体产肉量 200 kg 来筹划,效益之大必然超过东部地区,那里的人工和饲料费用都已经较高,而西部的优势尤在。但必须加强整条牛业产业链的操作水平。 4.4 小个子牛的改良 西南区鉴于本地牛体型小,为天然的劣势,但在牛种改良上,云南的改良体系比较成熟,四川牛改工作抓得早,区域化明显,如果销售环节打通,牛改体系就能真正启动,与产肉量有关的指标才能迅速提高。如广西在与东盟市场接轨中的地位,具地域优势,都应该被看好。 5 倡导动物农业、完善草牛体系 牛源基地建设是牛业的起点。肉牛业第一流程是可繁母牛生产,刚从耕牛转为肉牛生产的地方,这是最大的薄弱环节,农户不懂得调制饲草的重要性,繁殖成活率低,制约着整个肉牛产业链发展,因此必须从草牛体系开始倡导动物农业。 5.1 秸杆加工利用 以畜产品为主产品的农业,第一层物质基础是饲料。从耕牛到肉牛,提供牛源的地区是农区、半农半牧区为主,包括主粮区,杂粮区、油料区、糖料区等。牛的饲料来源,除开精料部分是用玉米及粮油副产品供应外,饲草要用秸杆和人工牧草来保证。 我国作物秸杆年产 6000 多万 t ,除开发为板材、发电、薪材之外,加工成饲草依然不可放弃。秸杆,从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的副产品到蔗渣、甜菜渣、蔗梢等,粗纤维含量特别高为其特点,一般含 30% ,高的达 50% 。粗蛋白含量低,只有 3% ~ 5% 。好的玉米秸才含 8% 。其消化率低,在 40% 或更低,消化速度需 45 ~ 55 h ,而禾本科牧草分别为 70% ~ 80% 和 12 ~ 20 h ,因此必须用揉碎、氨化、碱化、微生物处理后使用。一些落后的养牛区、整捆秸杆喂牛,造成母牛消瘦,不产犊,育肥牛不长瞟,是上述一些肉牛产区生产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有关企业协助农户养牛时,要作为普及科技内容之一,进行培训,以打好牛业产业链的基础。 5.2 乔灌草业体系建设 人工牧草种植的重要意义在畜牧界是广为人知的,林草结合发展牧业,在西北地区有骆进仁 [4] 等许多学者在提倡。李科云等 [5] 也明确提出林草结合是开发南方丘陵山地,用“草灌乔”方式发展畜牧业的建议。以草为主时 300 多毫米雨量,草地的水土流失量只有耕地的 2.6% ,林地的 15.5% ,草灌乔结合时生态和生产效果明显提高。刘建新 [6] 、陈幼春 [7] 介绍了联合国粮食组织在桑树发祥地的我国,推广桑畜结合模式,对任何产区的非粮食产区都有现实指导意义,无论是干旱、湿热,这种模式是资源型农业,具有巨大的造血功能。 2005 年陈 [8] 又在“现代动物农业”一书中介绍几种林草结合促进牛羊业的实例。因地制宜的林草模式是振兴大农业的新思路,在发展养牛产业中,实为先驱的生产环节。 然而,以上模式的推广施行,没有养牛企业和规模型大户的牵头和推动,目前很难依靠个体农户来实行。乔灌草业体系建设首先得益的是母牛养殖户和育肥户。但政策上要靠政府,实施上要靠企业。繁殖成活率必须从耕牛时代的 34% 在 5 ~ 6 年内提高到 72% ,并且提倡百母百仔技术,确保牛源丰足。 6 合作制在可持续肉牛业中的作用 我国肉牛产业链长而松散,卖架子牛、卖肥牛、卖分割肉大多是经过农贸市场,由交易人员定价。这种耕畜时代留下的市场还起着主导作用,很不适应现代化肉牛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它的持续效应很差,表现在不少规模化育肥大户的改行、倒闭,使养牛龙头企业溃败,随之牛市衰败;或者是异地育肥争牛源,牛价失控。这种波动现象是积累效应,在一个县市范围内肉牛出现一定的旺盛势头后,就会发生倒退现象,在“黄牛金三角”频频出现的教训,该引以为戒了。 7 追溯体系建设 人畜共患疾病的爆发使禽业蒙受很大打击。个体畜禽溯根寻源体系建设,也见之于疯牛病、口蹄疫等的预防。全国畜牧总站陈伟生 [10] 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北京市已公布,设有溯源标记的猪肉不得上市,做出了示范,宣告了我国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各种肉类生产必须具备追溯体系时代的开始。其结果必然是各龙头企业都应该建立自己的牛源基地,以县市或者按地市来建设这种体系,而力度取决于企业对牛源数量要求和牛源区的供应能力及其达标的操作方式。 追溯体系实际上必须明确牛的血统来源,有谱系还得有畜主、乡镇、县区等登记资料,农户与公司的合同内容都必须登记有关项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于年内将全力推动此体系建设,支持对完善肉牛产业链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启动有关工作。 8 小结 2004 年中国人均牛肉消费仅人 5.2 kg ,世界排名为第 147 位;城镇居民牛肉人均购买量仅 2.01kg , 只占全国人均消费的 40% ,距大城市水平更远。我国牛胴重为 134.6 kg ,为世界平均的 67% ,为日本国牛胴重水平的 31% ,牛肉在肉类总消费中占 9.2% ,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2005 年我国出口牛肉价为 3321 美元 / t ,而进口牛肉价为 11936 美元 / t ,进口量达到 8066 t 。说明大城市的五星级饭店要求的高档牛肉还主要依靠进口。我国的牛业企业能达到三化标准批量供应高档宾馆的单位数尚难曲指,要真正做成牛老大,在北方火锅类尚有几家,而西式牛排肉类却无闻声。如 2008 年奥运会,大批运动员是从欧美而来,西式牛排奇缺,巴西式烤肉货源何来?实属空档。 我国肉牛总数多、生产指数却很低。要做成肉牛强国必须从可繁母牛的规范化养殖开始,使牛源充足,再理顺流通渠道、改变争牛源、无序地长途移地育肥现状,使大企业有相当固定的供牛基地,使牛种、育肥、屠宰、分割都具有标准,实施牛源可追溯制度,方可做强肉牛业。上海锦江集团在追寻优质分割牛肉,虽然近期无着落,但是我们牛业分会坚持要当好这个媒介,愿在不久的将来能如愿。要做到这点促使强势牛企业和强势牛业基地的形成,将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陈幼春,刘强德) 参考文献 [1] 尹成杰等 . 中国畜牧业年鉴 2005[M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