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种植业所占比例极小,畜牧业是该区域农业的主体,藏牦牛是青藏高原畜牧业的支柱。草原兴发创新的藏牦牛二年育成出栏产业化模式,采取草原实行冬春季节性禁牧,牲畜实行季节性减员的技术措施。能够消除牲畜超载过牧现象,缓解草畜矛盾,制止草原的退化沙化,保护极度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同时能够大幅度提高牦牛的肉用生产性能,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并提升肉产品价值。从而有效地增加牧民的收入。收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能够使青藏高原地区畜牧业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让牦牛肉唱主角坐正席,成为主导产品。
藏牦牛的产品种类齐全,包括了肉、乳、皮、毛、绒,但这些产品平分秋色,都是一字并肩王,没有突出重点。藏牦牛二年育成出栏,则突出了牦牛的肉用价值,把肉当作主攻方向,作为主导支柱产品。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高寒牧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牧区小城镇雨后春笋般地建成,牧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牧区也在逐渐现代化。牦牛在传统社会里,那些自给自足自产自用的产品功能,如用牛毛编织帐棚,用驮牛使役运输等,将会逐步弱化消失。
牦牛的大宗产品就是肉和奶,但牦牛产奶量小,又有季节性,仅夏季产奶。产奶期短,仅半年时间,不能全年均衡产奶。加之饲养分散,难以收集加工,制约了牦牛奶的商品化,所以只能将其安排在配角位置。
牦牛肉包括血骨,占整个牦牛生物量的比重大,特色显著,商业价值高,市场前景好。屠宰加工、储藏运输诸环节,都能够采取工业化方式,进行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因此,藏牦牛的产业化,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让牦牛肉坐正席唱主角,成为主导产品,逐步将其培育成为顶级高档牛肉产品。
二、将牦牛犊在二年内育成出栏
现在藏牦牛饲养周期太长,七八年才育成出栏。饲养日龄过长的老牦牛,肉质粗硬,在品质上是无法支撑高档牛肉品牌的。需要缩短饲养日龄,在二年内出栏,才能保证肉质的鲜嫩度。
青藏高原的冬季是漫长的,大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二;青藏高原冬季的寒冷是严酷的,整个冬天是冰天雪地;青藏高原冬季缺草是突出的,当地人工种草数量有限,外地调草路途遥远运费太高,远水不解近渴。在天寒地冻缺草少料的青藏高原,牦牛每度过一个冬季,就要大量损失活量,度过的冬季次数越多,损失的活重数量越大。
在寒冷缺草的冬季,实行牦牛季节性减员,采取措施让牦牛犊在二年内出栏。这样,仅经历一个冷季,利用了二个暖季生长,减少了冬季消耗,降低了活重损失。这实际上节约的是饲草资源,但等于节约了青藏高原宝贵的生态资源。青藏高原的饲草资源是光照、水分、热能、土壤营养元素的结晶,是十分宝贵稀缺的。通过牦牛缩短饲养周期,减少活重消耗损失,来节约青藏高原生态资源,走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之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藏牦牛二年育成出栏,提高了牦牛的出栏率商品率,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是藏牦牛产业化的突破口。这样商品畜就不必再年复一年地度过缺草少料、天寒地冻的冬季,就省略了消耗掉膘减重的冬季。减少了越冬牛群数量,就减少了对饲草料的需求,需要越冬的只有数量较少的母畜及育成过程中的商品畜。减少了对棚圈草料的需求,可以将宝贵的数量极少的饲草饲料和棚圈资源,留给基础母畜使用。同时也减轻了冬春草原放牧的压力,保护了冬春脆弱期的草原生态。
三、藏牦牛产业化技术路线
藏牦牛产业化采用西门塔尔、野血牦牛作双父本,进行交叉轮交,生产商品杂种牛。首先用西门塔尔做父本,与母家牦牛种间杂交,将其后代公牛在二年内育成,作商品牛出栏。母杂牛做繁殖用,再与野血牦牛杂交,之后利用双父本交叉轮交生产杂种牛,示意图如下:
家牦牛♀ × 西门塔尔♂
↓
西杂牛(西门塔尔做父
本的杂交后代)
西杂牛♀ × 野血牦牛♂
↓
野杂牛(野血牦牛做父本的杂交
后代。)
野杂牛♀ × 西门塔尔♂
↓
西杂牛♀ × 野血牦牛♂
以后各代次的杂种公牛,都在二年内育成出栏。并交替使用西门塔尔和野血牦牛作父本,与杂种母牛进行杂交,连续生产杂种牛。
将藏牦牛通过产业化的形式培育成藏酷牛,(在二年内育成出栏的藏牦牛,叫藏酷牛)在技术方面要组合相关成熟技术,围绕提高牦牛的肉乳生产性能,进行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也是自主创新的形式之一,也有重要价值。引入普通牛种对牦牛进行种间杂交,是能大幅度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成熟技术;利用野牦牛对家牦牛改良复壮,能阻止家牦牛退化,也已是成熟技术;冷冻精液生产是成熟技术,人工授精也是大面积应用的成熟技术;放牧加补充配合饲料是成熟技术,暖棚越冬也是成熟技术;牦牛犊吃全奶,在二年内育成出栏等,都是成熟技术。
藏牦牛产业化,是对这些成熟技术的组合集成,是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将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现状进行结合,将产业发展战略与未来的市场需求进行结合。还对社会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以战略联盟形式构建的功能配套的产业体系。
1、藏酷牛产业化,借鉴了种间杂交生产犏牛的经验,我国利用良种黄牛生产犏牛,已有多年悠久历史。实践证明:西门塔尔等良种肉牛与家母牦牛杂交效果好,其后代(F1代)生长发育快,各期活重都比家牦牛显著提高,产肉量提高50%左右,产乳量提高2倍左右,对高寒环境也有很强的适应性。
对藏牦牛的杂交改良,只有经济效益明显地大幅度地提高,才能调动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利益杠杆刺激力度最大。种间杂交生产犏牛,产肉量提高50%左右,产奶量提高2倍左右。这是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目前,没有任何技术手段能获得如此高的回报
有了高回报,牧民才肯投入活劳动和各项付出。低回报得不偿失,牧民就没有动力兴趣进行牦牛的杂交改良。犏牛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性能,还改善牦牛肉的品质,增加鲜嫩度,提升了产品价值。加之世界屋脊藏酷牛品牌的溢价作用,使藏酷牛肉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
藏酷牛产业化也继承了与野血牦牛的种内杂交成果,经我国牦牛科学家的多年努力,野血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已获得成功。导入野血后牦牛的各期活重,产肉产奶生产性能明显提高,生活力与抗逆性也明显提高,有效地阻止了家牦牛的退化。
由于种间杂交生产犏牛到第二代之后,生产性能与生活力都急剧下降,藏酷牛杂交改良方案,采取双父本轮交,将种内杂交与种间杂交二者组合在一起。在引入西门塔尔提高肉乳生产性能的同时,也安排野血牦牛交叉轮交,及时提升牦牛血液比例,使之不降低到30%以下,能保持其后代在高寒草原的适应能力。
单一的种间杂交生产犏牛,优点是肉乳生产性能提高显著,经济效益高。缺点是在第二代之后,生产性能与生活力下降,还有雄性不育的制约。单一利用野血牦牛进行种内杂交,优点是提升了家牦牛的生活力抗逆性,有效地阻止了家牦牛的退化。肉奶生产性能也有提高,但与种间杂交的犏牛相比,增产幅度却小的多。
种间杂交生产犏牛,是获得高效益的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仅靠单一的种间杂交手段,没有野血牦牛种内杂交的参与,杂交后代在青藏高原的适应能力与抗逆性也无法保证,仍不能解决家牦牛的退化问题。因此,把种间杂交与种内杂交组合在一起,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并且缺一不可,实行集成创新,是牦牛杂交改良唯一正确的技术路线。
2、藏酷牛是二年内育成出栏的藏牦牛,将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