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经过正规训练的医师对病人既不能进行良好的面罩通气,又无法完成气管插管的危急情形,被称为“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是围术期呼吸管理中最危险的紧急情况。 有些利于解决困难插管的设备、器材应当具备并能确保随时可用。这些特殊设备、器材的正确利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以往的经验以及平时培训情况。 困难气道的处理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各项: 1) 面罩通气 2) 普通喉镜 3) McCoy喉镜 4) 纤维光导支气管镜 5) 导管引导器 6) 弹性塑料探条(gum elastic bougie),即插管管芯 7) 弯头气管导管(parker 导管) 8) 逆行插管 9) 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LMA) 10) 气管 - 食管联合导管(esophageal Combitube) 11) 环甲膜穿刺喷射通气(Transtracheal jet ventilation) 12) 手术建立气道 5、气管导管插入途径。一般来说,在紧急情况时,经口插管优于经鼻插管,因为在伴有颅底骨和筛板骨折的病人中经鼻腔的器械操作可能存在直接损伤脑组织的危险。尽管许多医师认为经鼻插管有利于长期通气支持的病人的口腔护理,但是更重要的在于,经鼻腔插管对于使用机械通气超过24 小时的病人有可能存在引发鼻窦炎的危险。而且经鼻插管常选用直径较小的导管对随后的气道吸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将带来困难。如果因某些特殊情况或手术所需,经鼻腔插管途径可以选用。但建议一旦病人情况稳定后,最好经口腔更换内径较大的气管导管。 三、延迟性液体复苏与创伤控制外科概念 创伤后早期机体可依靠自身的代偿机制进行容量的调节,并且能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早期容量治疗的要点在于:1)恢复正常的循环血容量;2)恢复正常的血管张力;3)恢复正常的组织灌流。 1、积极的还是延迟的液体治疗。 由于出血、缺血细胞的摄取、向组织间隙渗漏等因素的作用,血管内血容量减少,显然,液体补充是早期复苏的基础。以往多主张给快速输入2 L加温的等张晶体以达到恢复正常血压和尿量的目的,但这种方法近十多年来受到质疑。人们已经注意到对一个正在活动性出血的病人快速输液会收到相反效果。红细胞的稀释将使其携氧能力下降,同时由于大量液体的输入会导致体温过低和凝血障碍,积极的液体补充的结果往往是短暂地升高血压,紧接着会增加出血量,再一次造成低血压,接下来会需要补充更多的液体。这种恶性循环是液体复苏治疗的棘手问题,需要救治人员认真权衡如何去避免持续低灌注所带来的风险。 创伤救治早期液体复苏应当认真区分为两个阶段加以考虑:1)早期。即活动性出血尚未控制之前;2)后期。从所有的出血被控制开始。 早期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快明确诊断或出血原因与部位的同时维持基本生命体征。病情的诊断应重点集中于最常见的隐蔽出血部位(胸腔、腹腔、腹膜后腔、长骨等),这些部位甚至可能成为失血性休克发生的唯一区域。任何需要紧急进行的诊断性或控制活动性出血的手术操作必须尽快地到达手术室进行,以及时排除发生于这些敏感腔室部位的出血。 后期复苏的重点则在于补充足够的液体,维持足够的携氧能力。 大量实验室资料表明限制液体的应用对活动性出血的动物有益。关于在创伤病人中采取维持一定程度低血压的复苏方法的较早的前瞻性研究是1994 年由Backill等发表的。该研究将穿通性躯干创伤病人随机分到两个治疗组:即标准常规治疗组(在院前救治期间输入2L 晶体液)和延迟复苏组(到达手术室之前不给予输液)。该研究共观察了598 例病人,从受伤到达急诊室的平均救治与转运时间为30min,到达手术室之前平均为50min。限制输液组在此期间平均输入液体约800ml。立即复苏组在同样的时间内平均输入晶体溶液2500ml 以及130ml 血液。两组病人到达手术室时的血压基本相似,未复苏组能达到自主止血,所接受的输液量少于立即复苏组,但无统计学差别。延迟复苏组痊愈出院率明显改善并高于立即复苏组(70%与62%,P=.04)。洛杉矶医学中心1996 年的一项关于创伤的回顾性报告支持上述结果。病人都是由私人交通工具送到医院,未进行过院前复苏,其预后明显好于那些由相关医疗救治机构运送来的病人,即使是受伤程度极为严重的病人也是如此。一项来自出血性创伤病人中对预后情况的回顾性调查也表明,病人在最初的复苏期间通过商用快速输液系统(RIS)接受液体治疗的存活率仅为56.8%,对照组为71.2%(P<0.001)。 目前认为,低血压能使机体自行解决出血问题。一旦达到止血,在不需要外源性的液体补充情况下血压可得到逐渐提升。目前尚无依据证明MOSF 是由于复苏延迟的作用所致。早期液体复苏的理想目标应达到这么一种生理学状况:即对活动性出血的病人补充液体时,在偏多则增加出血量,而偏少则引起低灌流的困境之间寻求平衡,逐渐抵达最终目标。 表 早期液体复苏的目标* --------------------------------- 维持收缩压在80-100mmHg 之间 维持血球压积在25%-30%之间 维持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正常范围 维持血小板数>5 万 维持血浆离子Ca 在正常范围 维持中心温度>35℃ 维持氧饱和度 防止血清乳酸增加 防止酸中毒加重 --------------------------------- *对有限的低灌流给予液体补充是力求在合适的血压与出血量之间的平衡。 2、选择液体治疗开始的时机还是液体种类。 容量治疗所用的液体种类大体上分为晶体和胶体两大类,选择的基本原则在于补充的容量能够在有效循环内维持的时间。晶体溶液在血管内外的分布迅速,对于严重创伤血容量的维持难以持久;胶体溶液能够在血循环中维持数小时,有利于生命体征的维持和组织的灌流,但对于其真正的救治价值仍有争议。高渗盐水近年来单独应用的趋势减少,与羟乙基淀粉或右旋糖酐的合剂相继问世,对早期血容量的恢复有明显的改善。最新的临床研究认为高渗盐水的浓度4.2%更好于7.5%(霍姆),可以更好地避免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高钠问题。 积极的液体补充所造成的许多风险均与循环血容量的稀释有关。由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以及对献血安全性的继续改进,血液制品在出血性休克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明显增加。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维持适当的血球容积可减少全身性缺血的危险,血浆的早期应用也可避免稀释性凝血病发生的可能。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液体复苏开始时间比液体种类选择更重要”的临床实践之后,人们又转而强调“复苏液体的成分与其输注速度和应用时机同等重要”的救治观念。 3、创伤控制外科概念。 在一项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严重创伤病人的回顾性资料中,以输血数量为基础对其短期治疗结果进行了评价。141例病人在术前和术中复苏期接受了20U 以上的库存红细胞的输注,输血单位的数量对生存组(30%)和死亡组(70%)无显著影响。但是,研究人员注意到有11 个变量具有明显意义:即1)主动脉夹闭以控制血压,2)正性肌力药的使用,3)收缩压低于90mmHg的时间,4)手术时间,5)体温低于34℃,6)尿量,7)pH 值小于7.0,8)氧合指数(Pao2/Fio2)小于150,9)PaCO2高于50mmHg,10) K+高于6mmol/L,11)Ca2+低于2mmol/L。在这些参数中,对于输血量大于30U以上的病人来说,前三项是致命性的。总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并不如休克的深度和持续时间重要。 近年来人们从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密切关注中逐渐形成了创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的概念,其尤其强调对活动性出血的迅速控制,以及早期手术过程的准确性、快速性。 4、血液制品的合理应用。 1)库存红细胞(PRBCS)是治疗出血性休克的主力军。一个单位PRBCS平均血球容积为60%—70%,具有良好的携氧量以及与任何胶体溶液一样的血容量扩充作用。可通过晶体溶液的预混合进行输注,既可减低血液的粘滞性又可使输血速度加快。2)血浆的应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