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目的分析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从基因到临床表达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SSOPH技术检测113例确诊SLE病人的DR、DQA1、DQB1等位基因。结果浆膜炎与DQB1*0601正相关;神经精神症状与DRB1*1501正相关;血肌酐增高与DQB1*0302、DQB1*0401正相关;血尿素氮增高与DQB1*0201负相关;蛋白尿与DQB1*0301、DRB3*0202、DRB3*0301、DRB1*1101负相关;血尿与DQB1*0301、DRB3*0301负相关;管型尿与DRB1*0302正相关;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分别与DQB10201正相关;血小板减少与DRB1*1502和DRB1*1202正相关;淋巴细胞减少与DRB1*0302正相关;C3降低与DQB1*0303正相关,与DQB1*0301负相关;狼疮细胞阳性与DRB1*1501负相关。结论多个HLA-Ⅱ类等位基因和SLE的临床表达有相关性,国人的SLE遗传背景与其他人种有所不同。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HLA抗原;多态现象(遗传学);易感性与特异性;等位基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与多种HLA等位基因相关。为深入探讨这些基因或其关联的亚型与SLE临床表达关系,我们引入PCR-SSOPH检测技术,对113例确诊的SLE病人进行HLA-DR、DQ位点等位基因分型,分析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找出重型SLE相关基因。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入选的113例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SLE诊断标准4条或4条以上[1]。记录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以及有无以下SLE临床表现:蝶型红斑、盘状损害、光敏、口腔溃疡、关节炎、雷诺现象、狼疮发、神经精神症状、浆膜炎、血细胞减少、狼疮肾炎和C3降低(<0.8 g/L)等。 标本:外周静脉血5 ml(抗凝)。 1.2实验方法:①基因组DNA的提取:盐析法。②DNA体外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共有6对引物,其中AMP-B为DR位点扩增的公用引物。③地高辛(DIG)—ddUTP3′末端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1.3分型标准:以显著影响生存率的恶性指标作为重型SLE分型标准[2]。 1.4统计学处理:χ2相关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和多项比较校正,以P<0.05为具统计学显著性。 2结果 2.1HLA-Ⅱ类基因分型 2.1.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用12个DQA1探针检出7个亚型,未检出DQA1*0401;用15个DQB1探针检出12个等位基因,未检出DQB1*0504、*0603和*0604;用4个DR2探针检出4个亚型:用4个DR52组探针检出3个亚型,未检出DRB3*0201;用8个DR52相关组探针分出8个亚型。 2.1.2H-W吻合度检测结果:在HLA-DQA1和DQB1座位上,基因型的期望值与观察值很好吻合,分别P>0.1和P>0.5,说明基因已达到遗传平衡,本组病人可作为可靠的供研究的群体资料。 2.2HLA-Ⅱ类等位基因与SLE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见表1) 2.2.1HLA-DQA1位点等位基因:DQA1*0101与淋巴细胞减少正相关;DQA1*0102与狼疮细胞阳性负相关;DQA1*0501与蛋白尿负相关,Pc(多项比较校正P值)>0.05。 2.2.2HLA-DQB1位点等位基因:HLA-DQB1*0201与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正相关,与血尿素氮增高负相关;DQB1*0302与血肌酐增高正相关;DQB1*0303与C3降低正相关;DQB1*0401与血肌酐增高正相关;DQB1*0602与发病年龄正相关,均分别P<0.05,Pc>0.05。 DQB1*0301分别与蛋白尿和血尿负相关,分别P<0.001和0.01,分别Pc<0.05和Pc>0.05;与C3降低负相关,分别P<0.05和Pc>0.05。DQB1*0601与浆膜炎正相关,分别P<0.01,Pc<0.05。 2.2.3HLA-DR2组等位基因:DRB1*1501与神经精神症状正相关,与狼疮细胞阳性负相关;DRB1*1502与血小板减少正相关,均分别P<0.05,Pc>0.05。 2.2.4HLA-DR52组等位基因:DRB3*0202与蛋白尿负相关;DRB30301与蛋白尿和血尿均呈负相关,均分别P<0.05,Pc>0.05。 2.2.5HLA-DR52相关组等位基因:DRB10302与淋巴细胞减少和管型尿正相关;DRB1*1101与蛋白尿负相关;DRB1*1202与血小板减少正相关,均P<0.05,Pc>0.05。
表1HLA-DR和DQ等位基因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等位基因 临床指标 N1/N2 N3/N4 χ2值 P值 Pc值 DQA1*0101 淋巴细胞减少 10/64 16/49 4.45 0.03+ >0.05 DQA1*0102 狼疮细胞阳性 15/25 2/11 8.04 0.013- >0.05 DQA1*0501 蛋白尿 19/69 5/44 4.20 0.04- >0.05 DQB1*0201 贫血 5/51 18/62 6.38 0.01+ >0.05 白细胞减少 8/65 15/48 6.11 0.01+ >0.05 尿素氮增高 16/51 1/11 7.00 0.03- >0.05 DQB1*0301 蛋白尿 27/69 3/44 14.39 0.000 1- <0.01 血尿 29/90 1/23 7.30 0.007- >0.05 C3降低 20/51 9/55 7.66 0.02- >0.05 DQB1*0302 血肌酐增高 7/55 4/7 8.84 0.01+ >0.05 DQB1*0303 C3降低 10/51 17/55 8.50 0.01+ >0.05 DQB1*0401 血肌酐增高 1/55 2/7 8.81 0.01+ >0.05 DQB1*0601 浆膜炎 21/99 8/14 8.30 0.03+ <0.05 DRB1*1501 comS损害 19/99 5/13 6.03 0.049+ >0.05 狼疮细胞阳性 11/25 0/11 10.96 0.01- >0.05 DRB1*1502 血小板减少 0/55 6/58 6.01 0.01+ >0.05 DRB3*0202 蛋白尿 19/69 3/44 7.36 0.007- >0.05 DRB3*0301 蛋白尿 12/69 2/44 4.08 0.04- >0.05 血尿 14/90 0/23 4.08 0.04- >0.05 DRB1*0302 淋巴细胞减少 1/64 5/49 4.12 0.04+ >0.05 管型尿 4/104 2/9 5.56 0.02+ >0.05 DRB1*1101 蛋白尿 11/69 1/44 5.29 0.02- >0.05 DRB1*1202 血小板减少 0/55 5/58 4.96 0.03+ >0.05
注:N1:等位基因阳性+临床指标阴性数,N2:临床指标阴性数,N3:等位基因阳性+临床指标阳性数,N4:临床指标阳性数,-:负相关,+:正相关 此外,本研究尚发现HLA-Ⅱ类基因与多种自身抗体显著关联,但与性别、蝶型红斑、盘状损害、光敏、口腔溃疡、关节炎、雷诺现象和狼疮发无显著相关。 2.2.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相互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DQB1*0401和DQB1*0605分别与血肌酐增高和蛋白尿正相关,分别P<0.05。 3讨论 为探讨基因与SLE临床表达关系,找出重型SLE相关基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 3.1肾脏损害:Fronek等[3]报道DR2与狼疮肾炎相关,还发现稀有等位基因DQB1*0605、*0502与白人、黑人和亚洲人狼疮肾炎显著相关,此相关在亚洲人最显著。Doherty等[4]报道了对南方中国人SLE的研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DRw15和DQw1在狼疮肾炎组频率显著增高:与非狼疮肾炎组比,频率无明显增高;王敏等[5]报道,DR2和DR9同时阳性可致狼疮肾炎风险性明显增高;彭学标等[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DR2阳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SLE肾损害相关;但未见分析DR2亚型相关性的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DQB1*0401和DQB1*0302均与血肌酐增高相关;其中DQB1*040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保持显著意义,因此是较为肯定的重型SLE相关基因;此外,单因素分析结果未显示DQB1*0605与肾损害相关,但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与蛋白尿关联;由于DQB1*0605是稀有基因,显然不能用它解释SLE患者如此高的肾炎发生率;推测DQB1*0605与其他更重要的关联基因一起介导狼疮性蛋白尿的发生与发展。我们的研究未发现单位点DR2等位基因与肾损害关联,它们是否通过与其他基因的组合而致肾炎易感,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资料还显示DQB1*0303与C3降低正相关。C3在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对肾炎的发生与发展尤为重要,早期C3降低是独立影响SLE病人预后的恶性因素[2]。因此DQB1*0303是个重要的SLE相关基因,值得进一步探讨它对SLE的标记性。 本研究发现某些等位基因对狼疮肾炎具有保护性,包括DQB1*0201和*0301,分别与血尿素氮和蛋白尿负相关;其中DQB1*0301还与恶性指标C3降低负相关;文献[7]报道DQB1*0301与SLE易感相关,但它可能是中国南方汉族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