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追逐私利的个体消费者、生产者、商人、银行家及其面临的内在的经济不确定性或者由于对市场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造成的。新古典主义则认为,市场的不确定性是由于私人力量的参与和国家力量的介入而引起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却致力于探寻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其独特的阶级结构(特别是资本家占有和分配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特殊结构)的内在关联。我们将在下文揭示这种关联。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得出了有别于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结论。简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由一个阶级结构过渡到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阶级结构,是有效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无论是加强管制还是放松管制,只要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不改变,它的阶级结构都会系统地、周期性地加剧资本主义的危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不赞成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对待资本主义的保守主义传统的原因所在。 剥削与美国历史 毫不奇怪,我们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美国的资本主义危机的解读,是将之同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结构相关联的。②美国资本主义在2008年9月所遭受的失败有着长达120年的深厚阶级根源。从19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两种主要趋势。一方面,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每年增长了约1.8%,另一方面,制造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每年达到约2.3%。③如果按照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对这两种趋势进行分析,依据每个产业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率和实际产出增长率的变化,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美国剩余价值率已经稳步上升了近90年。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纪见证了美国资本家所获剩余价值的增长速度超过美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速度的历史。尽管工人们受到了比过去更严重的剥削(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远远超过了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价值),但是他们也得到比过去高一些的报酬。我们不禁要对这种资本主义制度提出质疑,为何这种剥削会持续如此之久?为何它能吸引数以千万计的移民漂洋过海,并由此铸就其全球超级大国的地位? 这个世纪是美国资本主义获得持续成功的世纪。资本家稳步增加的剩余价值为其进一步有效扩大和加强阶级剥削创造了条件。这种利益格局有利于资本家利用不断增长的剩余价值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分配的多样性,显示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变迁。数量庞大的剩余价值促进了资本积累,并被用于购置机器、兴建工厂和基础设施等,这样就直接增加了工人劳动的产出量,也就生产了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扩张和新技术的运用,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消费品单位价值的降低,因此也就提高了剥削程度。一部分剩余价值被用来支付研发费用,这样就会促成新的产业浪潮,而新的产品又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一部分剩余价值被用来寻求官商勾结和政府庇护(这是在管理上“无形资产”的投资),以便资本家能够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④产业资本家还将一部分剩余价值以商品销售折扣的形式分配给销售商,这与他自己组织销售从而不得不支付给本企业销售人员报酬相比,更有利于降低开销、节省资金。因此,为了有效降低销售环节的成本,需要构建一个批发和零售的交易网络,以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还会以利息的形式给银行分配部分剩余价值,以便从银行获得用于增加生产投资、研发费用以及扩大和改善与官僚机构的关系所需要的资金。同样,产业资本家还会以股息的形式将一部分剩余价值分配给股东,以便其公司通过向公众出让部分股权从而拓宽融资渠道。最后,产业资本家还会以税赋的形式向各级政府分配一部分剩余价值,并促使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法律、道路、教育、卫生服务、军队、科研及其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从而降低资本家的运营成本,促进剩余价值生产。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资本主义的天才们认为,实际工资的上涨、剩余价值的更快增加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统一的,三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从三者的矛盾关系角度论述过这种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界定并分析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他们的雇主即资本家所占有的事实。在第2卷和第3卷中,马克思详细阐述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瓜分,以及资本家如何以这种方式来维护他们在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统治地位。虽然多次受到经济危机的干扰,但是美国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证明:在占有足够的剩余价值(正如《资本论》第1卷所论)、进行有效的剩余价值分配(正如《资本论》第2、3卷所论)的前提下,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会强调各种社会制度中的矛盾,但是它更重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矛盾。这种矛盾,无疑也可以从美国历史中得到证明,正如它的成功与失败总是如影相随一样。工人实际工资上涨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遭受剥削的进一步加深。一些民族主义者在为他们所谓的民主与公平欢欣鼓舞,而这种形式上的民主与公平的背后则掩藏着日益加深的社会分裂,即一方是遭受剥削的工人队伍的不断扩大,另一方是跨国资本寡头及其周围形形色色“食客”的不断聚集。 剥削程度的加剧与实际工资的增长 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促进了他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工人能够消费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件事情,被强烈地赋予了新的意蕴。在工人自己和绝大多数人看来,个人消费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他们生活是否成功的标准。更高质量、更多数量的消费,意味着更多的快乐。职业的选择和家庭的建立,往往承载着提高未来消费能力的希望。人们是否有资格做父母,往往需要根据他们能否让子女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并因此过上更好的生活来评价。良好的教育程度意味着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反映了他的社会地位。 有些人巧妙地通过购买和使用仿冒奢侈品来迷惑别人,借以抬高个人身价。面对社会普遍接受的以消费水平作为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评判标准的做法,持反对意见的宗教领袖、政治家、作家和其他人士纷纷予以谴责,并将其称为“物质主义”。这种消费潮流,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消费主义。 [align='center'] [/align] 消费主义存在于特殊的社会关系之中,它的流行表明了美国工人缺乏对阶级剥削的清醒认识。消费主义把工资和消费水平的上涨视为对工人薪酬劳动的充分和恰当的补偿。消费主义强调,资本主义已经意识到并采取行动给予了工人恰当的甚至是慷慨的补偿。通过这种强调,消费主义有效地置换了马克思主义的“剥削”概念。事实上,“受剥削”这个概念被其做了重新界定,意指少数工人暂时地、或许是不公平地没有得到由资本主义向所有工人正常提供的工资和消费水准(在它看来,工人如果得到了正常的、公平的工资,就没有受剥削)。消费主义断言,不断增长的消费水平证明了以下两点:(1)资本主义不但可以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2)日益增长的个人消费水平反映了资本主义相对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然,单靠消费主义本身还不能压制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的相关解释,政府、被资本雇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专家、宗教界还有其他团体也陆续加入到打压队伍之中。他们声称私有企业、自由市场能够保证绝对的个人自由,而社会主义因为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而妨碍个人自由。然而,这种消费主义在美国却发挥了杠杆作用,帮助美国资本主义实现了从1890年到1970年间的显著增长。社会大众尽管极不情愿但却无法回避阶级剥削、它的社会代价或者它在资本主义阶级结构中的根源。对此,马克思主义者也有相关的探讨。 剥削程度的加剧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