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上对马克思国家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做了有说服力的比较工作。整个比较分析是客观的、合理的、精确的。比如在比较两种理论关于国家的目的与职能时,作者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更偏重于阶级分析,对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重视不足,新制度经济学国家学说弥补了这点不足,从而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家。而在比较国家与制度变迁关系时,作者指出了新制度经济学国家学说把制度变迁归为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忽视了社会生产力对制度变迁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制度变迁的客观必然性。再比如,在比较意识形态与国家关系时,除了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更注重意识形态外,论文也指出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也认为成功的意识形态有助于国家实现相对稳定等等。 评审专家:李慧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94、294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180页。 ③叶汝贤、孙麾:《马克思与我们同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④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94、29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5-306页。 ⑧吕世荣、周宏:《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0页。 ⑩吕中楼:《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11)(12)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1-22页。 (13)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14)黄新华:《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理论学刊》2001年第3期。 (15)(16)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3、384页。 &nbs [align='center'] [/align] p; (17)黄新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之比较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8)(19)黄新华:《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理论学刊》2001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