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政治论文政治哲学
   米华:论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策略探讨      ★★★ 【字体: 】  
米华:论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策略探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51:16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1918年7月,毛泽东告别“修学储能”的学生时代,带着自1910年以来积淀的改造国民性的思索,开始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对象化、具体化和实践化。然而,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他实现多年的乌托邦式的“人皆圣贤”的国民性改造梦想。十月革命胜利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他在情愿和不情愿、自觉和不自觉的矛盾冲突中亦步亦趋的选择马克思主义,逐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国民性改造问题,促使他实现国民性改造范式的转换。
    一、范式及国民性改造范式
    “范式”(Paradig)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人库恩提出,用于解决科学发展的模式问题,是一个作为描述整个科学结构的概念。范式包含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哲学观点、公认的科学成就,方法论准则、规定、习惯、乃至于教科书或经典著作、实验仪器等等,具有极其复杂的内涵。他提出范式这一个概念并不是为了说明那些纷繁复杂的具体内容,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新的模式对旧模式的反动,即范式的转换。按照库恩的观点,一个范式的变换似乎是一种危机,不再保持一种无声的和几乎看不到的规则,取代沉默不然的是实际上在做的对原来范式的质询。后来,范式作为一个概念引入各学科。笔者也把“范式”概念引入国民性改造领域以说明旧范式的危机以及新范式对旧范式的否定。
    国民性改造范式是指国民性改造的整体结构模式,包含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理论基础、国民性批判、改造目标、改造途径以及已有的国民性改造理论、改造成就等等内涵。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改造起初并无统一的范式,只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感到中国的人心风俗亟待改变,才能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直到严复、梁启超等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上升到成为占支配地位,并使整个晚清社会在他们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引导下,形成势不可挡的近代第一次国民性改造思潮,国民性改造范式才随之产生。早年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产生及发展正是对这种范式的承继。但随着他对国民性改造的深入探讨与实践,他逐渐对梁启超范式的信任发生了怀疑,危机显现,引发范式转换。
    虽然,从1918年至1920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无产阶级的力量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得到壮大,这为毛泽东国民性改造范式转换提供了阶级基础;毛泽东在“驱张”和为实现“湖南共和国”的努力化为乌有后,他心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破灭,信念的改变成为他国民性改造范式转变的主观条件;而且,十月革命胜利所带给中国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希望曙光,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迅即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理论重新解读和建构近代国民性改造理论,使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朝立无产阶级新人阶段迈进,给求索中的毛泽东以思想启迪。到1920年底或1921年初,当他成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时,标志他国民性改造范式转换的完成。这种转换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批判重心、改造目标和改造方法的转变上。
    二、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理论基础之转变
    近代国民性改造旧范式的理论基础是严复、梁启超等人从西方引介的英雄创世之唯心史观、庸俗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和合理利己主义,他们试图用这种理念去改造中国人卑劣的国民性,由于总是强化少数英雄人物的个人作用而激不起民众的共鸣,国民性改造成果自然就收效甚微,旧国民性改造范式的理论危机凸现。毛泽东通过对改造国民性的思索和实践,意识到国民性改造旧范式中理论基础与改造中国国民性现实之背离,在旧范式理论下的国民性改造,使国人从“家族”束缚中挣脱出来的个人,立即又陷入了民族、国家的桎梏之中,并未达到树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新民的国民性改造目标,质疑由此产生。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第一次离开湖南去北京,他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并在李手下做一名助理员,在这里他读到许多过去从未读过的书刊,见到许多过去从未见过的人物,接触到过去许多从来接触到的新思想,这为他探寻新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如此艰辛求索中,他抛弃了曾被他质疑的旧国民性改造范式的理论基础,使国民性改造范式的理论基础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一,实现从二元论到唯物论的转变。最早体现这种转变的是他1919年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的“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问题提得响亮,答得明白,表明他注意到人类物质生活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意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同恩格斯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必须首先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1] 相契合,到1921年1月在致蔡和森信中说:“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不象唯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动摇。”[2] 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完成。其二,由圣贤创世到群众史观的转变。此前,从他留下的早期文本材料看,圣贤创世观很明显。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他看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人民群众在他心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他在《释疑》中说:“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他们对于政治,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他们对于法律,要怎么定就怎么定。”[3] 群众史观初现端倪。其三,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转变。1921年新民学会新年大会毛泽东的发言及主张,表明他已实现由进化论向阶级论的根本转变。
    三、国民性批判重心之转移
    近代国民性改造旧范式中国民性批判一般都是把国民作为一个整体笼统地加以批判,而1918年以后的毛泽东对国民劣性批判则表现出批判重心的转移。该转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前人较少触及或被忽略的国民劣性的深入批判;二是突出并大力挞伐统治阶级的劣性,进而批判旧制度。
    对前人较少触及或被忽略的国民劣性的深入批判又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对国民迷信心态的批判。有神秘主义倾向的中国文化传统是神秘主义的传播媒介,通过它内化为社会心理,传统中国人,无论是上层统治者、思想精英还是下层民众都具较浓重的迷信心态,晚清启蒙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迷信家,因而,他们较少批判国民的迷信心态。毛泽东则对此着力批判,他在《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中说:“现在的中国,可谓危险极了。不是兵力不强财用不足的危险,也不是内乱相寻四分五裂的危险,危险在全国人民思想界空虚腐败到十二分。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九千万是迷信家。迷信神鬼,迷信物象,迷信命运,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4] 其二是对国人“大一统心态”的批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王朝,虽然天不佑秦,仅至二世被汉取代,但这种政权组织形式被历代统治者所效法,“大一统”在获得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后化为社会心理,得到社会认同。毛泽东当时“是反对‘大中华民国’的”而“主张‘湖南共和国’的”,“主张中国原有的二十二行省三特区两藩地,合共二十七个地方,由人民建设二十七个国”[5],并认为这是导致中国“一盘散沙”的根源,他说,“推其原因,吃亏就在这‘中国’二字,就在这中国的统一。现在唯一救济的方法,就在解散中国,反对统一”[6]。这种批判虽显牵强,但有它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当时主要是为了论证阻碍各省自治的不仅仅在各省督军,也在国人“大一统”的社会心理,阻碍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这也许正是他要竭力批判国人“大一统”心态的真正原因。其三是深入批判国人的旧思维方式。“中国人没有科学脑筋,不知分析与概括的关系,有小的细胞才有大的有机体,有分子的各个才有团体”[7],在致罗学瓒的信中批判了国人四种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 下一篇文章:颜佳华:毛泽东政府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政府价值的相同点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米华:论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策略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米华:论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策略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
  • ››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 ››从主权的双重结构看中国与世界的互...
  • ››传统科举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
  • ››探析大部制改革问题
  • ››探讨加强与改进干部交流工作的措施...
  • ››谈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 ››浅谈政治文明在社会文明结构中的作...
  • ››浅谈提高领导水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关于毛泽东关于国情研究方法的论断...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