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都在多元文明交往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其它主体的存在。开放的中国在全球交往中必须强调多极化、多元化和双面选择的观念,进而将多元主体的交往实践观看作自己的理论思维框架,努力扩大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自觉纳入世界交往体系中。 3.交往实践观是发展思路的逻辑指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与开放的战略体现了世界交往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从而为解决世界历史性的课题提出了一条道路。 在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时.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往往在操作层面上出现意见分歧甚至对立:以超赶型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究竟以现代化(工业文明)还是以后现代化(后工业文明)为直接的赶超目标?随之出现两种相持不下的发展思路:一种是以工业化、现代化为轴心的渐进式发展思路.以“三步走”战略为着眼点。另一种则认为应当以后现代化为轴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强调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格局,以高科技创新体系来带动工业化的实现。如何抉择社会发展标准,笔者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定位中国发展阶段与战略,其深层次上是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中国所处的时代环境。也就是要将21世纪中国发展的阶段判定与时代的大背景、大环境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和研究,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用多元视野来探索区域现代化路径,走多向度、多格局、多元化发展道路.这正是交往实践观的基本思想,也是交往实践观与全球化时代理念交汇的中心视界。 我们正处于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新时代,它深刻变革着人类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同时也使中国的发展处于一种独特的境地:在“世界普遍交往”环境中的中国现代化,不可能仅是传统工业文明意义上的现代化,但鉴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限定,还是一个二元结构的中界过渡型社会,因而也不可能一步跨越现代化的阶段,以后现代化为目标。这是一种在全球化氛围中以“后现代化”为引导重建现代化的过程,它既与本世纪初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韦伯时代不同,也与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当代西方国家相异,其本质上是一种“新现代化”,是以知识化、信息化和后工业文明为主导原则来重建,实现的现代化过程。它是具有全球交往实践的差异性、多样性中的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以上分析可知,本世纪中国的主导性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实践及时代特征结合而成的交往实践观。O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