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政治论文 → 政治哲学 |
|
|||||
《穆勒评注》的研究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51:01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
刘秀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众所周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巴黎手稿》)是表征马克思思想的最重要的文本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均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近年来关于这一文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研究者把它与马克思几乎同时写作、但过去鲜有论者关注过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在国内已经有数位学者发表了既有文献资料价值又有思想分析深度的研究论文。但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一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就目前的成果看,至少在两方面是有所遗漏的:一是学界在对《穆勒评注》进行分析时,研究视野甚至已经延伸到马克思与赫斯、李嘉图乃至黑格尔思想的比较等领域,但几乎没有论者关注过与其直接相关的穆勒其人及其原书的具体情形,因而也就没有通过对照马克思的选摘和评注,分析其所体现的特殊用心和用意,再进一步对照当时所做的其他文本(即通常所说的《巴黎笔记》),说明《穆勒评注》的写法和论述何以如此特别;二是研究者关注《穆勒评注》的用意大多在于挖掘它与《巴黎手稿》的关联性,进而展示马克思思想“转折”的价值和意义,这诚然是必要的,但由于把研究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这一方面,相形之下,对《穆勒评注》文本内容本身的解读、论述顺序和论证逻辑的梳理、思想内涵的提炼等却显得不很完整和全面,这样,现有的研究也就不免会使人产生仍处于“未入正题的外围作战”的印象。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就拟在上述两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以期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复杂性。
一、作为《巴黎笔记》特殊文本之一的《穆勒评注》
根据MEGA第四部分第2、3卷提供的资料①,马克思旅居巴黎期间(1843年10月到1845年1月)撰写的笔记共9本,至少涉及17位作者20部作品,大部分是马克思研读同时代人以及前人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摘录、批注和评论,涉及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说史、经济史以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理论、体系和问题。这些笔记的撰写方式,通常是根据原书的篇章结构进行详略不一的摘录,或者是根据马克思感兴趣的问题抄写原书的相关论述,绝大多数没有马克思本人观点的阐发,只有寥寥数语评论或者批注;相形之下,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却最为特殊,这里有对穆勒原书的摘录,但马克思个人的议论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整部《穆勒评注》翻译成中文约3.1万余字,而马克思本人的论述近1.3万字,这在整个《巴黎笔记》中是最多、最集中的。这里需要辨析清楚的问题是:为什么它在《巴黎笔记》中写法这么特别?我个人认为,这与穆勒原书论述的内容、该书在经济学说史中的价值以及当时马克思关注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关系。
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1773—1836,亦译詹姆斯·密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经济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思想家。1821年他在伦敦出版的这本《政治经济学原理》(吴良健先生将其译为《政治经济学要义》)是以最简明和抽象的形式对李嘉图理论的阐释。在导言中,他提出:“政治经济学有四大问题需要探究:1.什么是决定商品生产的规律;2.什么是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商品进行分配的规律;3.什么是商品彼此进行交换的规律;4.什么是决定消费的规律。”②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议题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更在于它在经济学说史上首次提出经济学内容的“四分法”的主张。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看法是1803年萨伊在其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的模式,即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把交换列入生产范围内,而穆勒在本书中提出应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部分,即所谓“四分法”。本书还被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誉为“第一本用英文写出的经济学教科书,是一部特别精确而明晰易懂的作品”③。马克思在梳理剩余价值学说的时候也说:“穆勒是第一个系统地阐述李嘉图理论的人,虽然他的阐述只是一个相当抽象的轮廓。他力求做到的,是形式上的逻辑一贯性。”④
1823年,此书由雅·德·帕里佐翻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马克思在巴黎期间做的摘录所依据的就是这一版本。出现在9本《巴黎笔记》中的第四本和第五本中的《穆勒评注》的情况是这样的:“生产”部分他只摘了两个自然段,没有评论;“分配”部分,马克思在“土地租金或地租”、“工资”、“资本的利润”三个小标题下,摘引了穆勒的相关论述,除了在中间加进一句“看一看以下各页继续唠叨的无聊话”以外也没有自己的论述;在“交换”部分,马克思先大段摘录穆勒的论述(中间加了“中介”的标题),到论及“货币量”的议题后,马克思撇开了穆勒的叙述,开始了自己的阐发,论述了货币、信贷以及劳动异化、人的社会关系异化等问题;“消费”部分,马克思只在开始摘录了穆勒原书中关于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的区分的内容,接下来又撇开了穆勒的叙述,就私有制基础上的交换进行了阐发。
《巴黎笔记》与《巴黎手稿》是交叉写作的,无论文献专家的考证有多么大的分歧,但共同的认识是,《穆勒评注》写作于由三个笔记本组成的《巴黎手稿》的第一个笔记本之后,而这一笔记中由收入的三种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析而引申出来的对劳动异化的思考正是这时马克思关注的要害问题,这样,由穆勒原书中对货币的“交换”性质的讨论而激发起他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的探究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我们且看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的。
二、货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分析,必然要关注到在社会上发挥着巨大作用的货币。但对货币本质的看法很不一致。货币主义视货币为感性的物质性存在,认为所有财富都包含在货币中,包含在贵金属的积累中,对货币的占有是唯一现实的财富;而国民经济学从货币本质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中来把握货币本质,认为货币是一种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它的价值也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遵循价值规律,并没有货币的金属存在的专有价值。穆勒所持的就是后一种观点,他仅仅把货币当作“交换的中介”——一种为了实现其他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的中间商品,从而认为以金和银为代表的货币只是商品,金银的价值由生产费用来决定。
马克思认为,上述认识只是停留于理论的抽象表述而没有顾及到现实的经济运动,因而把现实的运动歪曲成偶然性的、非本质性的东西,并不能把握货币的真正本质。不管货币主义和国民经济学之间的看法有多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二者都是基于对货币的“盲目信仰”,其本质在于没有看到货币的“中介”特质,而是仅仅把货币看作是商品的、物的价值。即使是在国民经济学家认识到货币的金属存在仅仅是贯穿在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生产环节和一切运动中的货币灵魂的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