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论语》十则 阅读下列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子曰:"由③,诲女④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为政》) 子贡③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③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子曰:"吾尝③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选出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实习或温习。 B.温故而知新:旧。 C.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D.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选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A.温故而知新B.敏而好学 C.学而不厌D.学而时习之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可以为师矣() ②何以谓之"文"也() ③是以谓之"文"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写出文段中4个成语。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什么?启迪我们怎样做? 答: 7.孔子认为,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 二二扁鹊见蔡桓公 阅读下列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文段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②,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④深⑤。"桓侯回:"寡人③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①。"居十日②,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③,不治将益④深。"桓侯不应⑤。扁鹊出,桓俟又不悦⑤。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① 1.选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A.腠理(COU4)B还走(hai2)C.不应(ying4)D.不悦(yue4)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居]十日:__。 ②扁鹊[复]见:___。 ③不治将恐[深]:____。 ④桓侯不[应]:__。 3.翻译下列句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____。 4.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 答:_ 文段二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 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5.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所属:所管的。 B.是以:就是"以是",因此。 C.无请: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 D.索:索取。 6.翻译下列句子。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7.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答: 8.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二三狼 阅读下列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文段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⑤。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③。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 屠大窘③,恐前后受其敌④。顾⑤野有麦场,场主积薪③其中,苫蔽成丘①。屠乃③奔倚其下,弛③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缀]行甚远:() ②并驱如[故]:() ③前后受其[敌]:() ④[苫]蔽成丘:()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 ①[止]有剩骨() ③一浪得骨[止]() ③后狠止而[前]狼又至() ④恐[前]后受其敌() 3."屠惧"写出屠户对狼;__________"投以骨"、"复投之"写出屠户对狼____. 4."并驱如故"写出怎样的本性? 答:___. 5."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现屠户的什么特点? 答: 文段二 少时②,一浪径去③,其一犬坐于前③。久之③,目似瞑①,意暇甚②。屠暴③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⑤,意将隧③人以攻其后也。身已半人,止露夙①尾。屠自后断其股③,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③,盖①以诱敌。 狼亦黠②矣,而顷刻③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能③?止增笑耳②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一狼[径]去()②意[暇]甚()③一狼[洞]其中()④意将[遂]入() 7.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其"的指代意义。 ①一狼洞其中()②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 8.文段中哪些句子写狼的阴险狡诈? 答:____. 9.翻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0.结尾一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点明什么主题? 答:____. 二四短文两篇 阅读下列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文段一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①日中则如盘盂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③,及其日中如探汤④,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⑤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孔子[东]游:() ②一儿[以]日初远:()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 ④[孰]为汝多知乎!:() 2.翻译: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两个小孩对"日"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怎样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 答:___ 4.文章包含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 5.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___ 文段二 乐羊子妻 河南③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②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①,还以与妻。妻曰:"妾闻③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③,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①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②。"妻乃引刀趋机③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④。一丝而累⑤,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⑤织也,则捐失成功①,稽③废时日。夫子③积学,当'日如其所亡①',以就懿德①;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③。 6.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得[遗]金一饼:()②还以[与]妻:()③乃[捐]金于野:()④[遂]成丈匹:()7.翻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8.《乐羊子妻》写了哪两件事? 答:9.文段中哪个句子从反面说明半途而废就不会成功? 答:10.这个故事写出乐羊子妻怎样的品德和见解? 答: 二五诗五首 阅读下面五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①,带月荷锄②归。 道狭草木长③,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④。 过故人庄⑤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⑤,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①。 开轩面场圃③,把酒话桑麻①。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解释第一首诗诗句中的加点词。 ①晨兴理[荒秽]:() ②但使[愿]无违:() 2.《归园田居》写什么?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诗? 答:___ 3.《过故人庄》中第5第6句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还来就菊花"表现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__ 4.《过故人庄》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答: 5.《钱塘湖春行》是通过哪几种景物描绘西湖风光 的? 答: 6.诗人白居易"最爱"的是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 答: 7.《书湖阴先生壁》中第一句"静"的意思是:___。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 9.《游山西村》写什么?表现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___ 10.《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这两句诗以后多用来形容什么? 阅读迁移文段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灯光 冰心 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 我的卧室是朝南的。我的床紧靠着北墙,从枕上总能看见前面那一座五层楼的宿舍,黑暗中就像一堵大灰墙似的。 近年来睡眠少了,往往在黎明四点钟醒来,这时天空沉黑,万籁无声,而我的心潮却挟着百感,汹涌而来……长夜漫漫,[我充分地体会到古人所说的"秋宵不肯明"的无聊滋味.] 这时对面那座楼上忽然有一扇窗户亮了!这一块长方形的桔红色的灯光告诉我,我不是一个独醒的人!我忽然心里感到说不出的快乐。 白天,我在楼下散步的时候,在我们楼前奔走踢球的男孩子,和在我窗外跳橡皮筋的女孩子,他们和我打招呼时,常常往前面一指说:"我们的 家就在那座楼上,你看那不是我们的窗户!" 从这扇发光的窗户位置上看去,我认识了那是央金家的盥洗室。这个用功的小姑娘,一早就起来读书了。 渐渐地一扇又一扇的窗户错错落落地亮起来了。强强、阿不都拉他们也都起来了,他们在一夜充分的休息之后,正在穿衣、漱洗,精神抖擞 地准备每人清晨的长跑。 这时天空已从深灰色变成了浅灰色,前面的大楼已现出了轮廓,灯光又一盏一盏地放心地灭了.天光中已出现了鱼肚白色,灿烂的朝阳,不 久就要照在窗前的书案上了。 灯光已经完成了它的'呼日光的先行者"的使命,我也开始了我的宁静愉快的一天。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___. 2.作者为什么说"初冬黎明的灯光,总给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一种希望"? 答:___. 3.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按顺序回答) 4.把"精神抖擞地准备每人清晨的长跑"句中的"抖擞"换成"奕奕"好不好?为什么? 答:_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赞颂黎明时的灯光,赞扬_____
答案:
第五单元
二一《论语》十则 1.BZ二B3.①能够凭借。②凭借什么。③因此。 4.①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②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当老师的。5.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海人不倦6.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启迪我们要珍惜时间。7.正确的学习态度:敬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与思要结合,默而识之。 二二扁鹊见蔡桓公 1.BZ.①停留,经历。②再一次,又。③甚,厉害。 ④答应,理睬。3.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4.因为他讳疾忌医。5.D6.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所管的事了,(医生)是没办法的。7.说明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终于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8.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二三狼 1.①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②旧,原来。③攻击。 ④盖上。2.①只。②停止。③先前。④前面。3.本性缺乏认识。抱有幻想,~再要协退让。4.贪得无厌。5.果断的抉择,迅速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6.①径直。 ②空闲。③作动词,打洞。④指神情态度。7.①指柴草堆。②指屠户。③指狼。8.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9.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10.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启示人们对待像狼~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四短文两篇 1.①到东方。②认为。③同"伸"。④疑问代词,这里同"谁"。2.两个小孩都笑着说:"谁说你多才智呢?"3.一个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近,太阳当项时离人远,以当时生活中常见的"车盖"、"盘孟"作比,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另一个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远,太阳当顶时近,以生活中经常可以感觉到的凉热作标准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4.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都包含有深奥的内容,连博学多闻的孔子也无法解释,说明知识无穷尽,学习也无止境。5,启发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要强调一点,以偏代全。6.①丢失。 ②交给。③丢弃。④于是、就。7.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不贪心的人不接受别人的施舍。8.一件是羊子拾遗求利,妻子指出他这样做会估污品行;一件是羊子思家辍学,妻子劝他应持之以恒。9.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度时日。10.廉洁的品德和学习要坚持不懈的见解。 二五诗五首 1.①野草。②志愿。2.写诗人乡居农业劳动的乐趣。 "但使愿无违。"3.对偶。表现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朋友间融洽的感情。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5.孤山寺、贾公亭、白云、水、驾、燕、花、草。白沙堤等。6.最爱的是湖东白沙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美不胜收。7,净。8.拟人、对偶。9.写山村景象和农民习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诗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以后多用来形容进人一个别有天地的优美风景区或文艺作品情节起伏变化,引人入胜。 阅读迁移文段·灯光 1.以赞颂"灯光"的感情为线索。2.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阳光灿烂的前奏。 3.引用、拟人。4.不好。因为"奕奕"是饱满的意思,而"抖擞"是振作的意思。刚睡醒起来,准备做晨运长跑用"抖擞"更能表现出这时人的精神状态。5.赞扬勤奋的、大有希望的一代。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