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伴随财政理论界有关公共财政与国家分配论的争论,近期财政部又推出了较大力度的公共财政体制模式的改革,拉开了我国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序幕,也加快了财政改革的步伐。有人称这次改革是“财政部门在革自己的命”,还有人称“这次财政改革是继1994年分税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的财政改革,对加强和深化财政管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么,这次财政改革究竟是在原有理论和体制上的修修补补即改良式的改革,还是对原有理论和体制的变革即革命式的改革?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一、理论:公共财政从定义、职能、作用、地位到收入理论、支出理论、政策是对国家分配论的改良还是变革?
1.公共财政替代国家分配论的历史必然性
当我国将今后财政管理体制定位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时,公共财政理论无疑已取得了它在我国财政理论上的地位,即用公共财政理论替代了国家分配论,当然,这种替代并未抹杀国家分配论在我国特定历史阶段所起到的功不可没的作用。
众所周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理论上,我国一直奉行国家分配论。从理论渊源上看,它既源于前苏联财政理论中的计划型财政,同时又源于我国当时对财政本质问题的研究和发展,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但主要根源于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许多财政学家和财政工作者多年研究的人类财富。
国家分配的让位,也同样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改革与开放势不可挡,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客观上要求经济体制须用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由此决定了须用市场型财政替代计划型财政,那么,市场型财政的理论基础公共财政必然替代计划型财政的理论基础国家分配论,这就是公共财政定位的历史必然性。
2.公共财政替代国家分配论是实质上的替代还是形式上的替代?
公共财政要求财政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了市场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公共财政只能在市场失败的领域内为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经济对政府包括财政的要求是:一方面在市场有效运行的领域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财政应退出这一领域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政府和财政应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严密的规则,健全法制,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使其合法利益得到保护。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政府须以社会管理 者的身份进行干预,保障市场的顺畅运行,实现效率、公平、稳定三者的最佳耦合。财政的职能就是保证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力供给,有效发挥财政政策措施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积极作用。显然,这与国家分配论中的大包大揽式的供给型财政,以计划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的、甚至唯一的机制等计划经济特征和内容具有本质的区别。
3.公共财政: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地位的一次革命
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或财政)是社会经济的管理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管理和领导权力,企业仅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和个人的一切都由国家包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成为了经济活动的独立主体,成为了决定整个经济活动的根本因素,也成为了决定公共经济和约束监督公共经济的根本因素,政府和财政将由原来什么都管,什么都决定转向如何更好地为企业和个人服务,如何接受企业和个人的监督,显然,这种转变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官员官本位制的一次大的冲击,惯于自称为“父母官”、“财神爷”的政府和财政要变成公众的“公仆”,这就要求公务员们须在思想上、观念上进行大的转变。同样,惯于被官管的企业和个人要变成经济活动的主体,敢于监督政府和财政的活动,也需要在思想上、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可谓对政府、企业、个人地位的一次革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官员“社会公仆”地位的回归,难道不正是马克 思、恩格斯当时领导“巴黎公社革命”的初衷吗?
4.财政:究竟应该是无偿还是有偿?
财政的无偿性是在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其国家分配论的性质所决定的,这同计 划型财政对等价交换原则的客观性的否定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财政的有偿性是等价交换 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在公共财政理论上的体现:首先,财政活动的等价交换观是确 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最佳活动规模、安排财政支出活动的基本思路和准 则。其次,等价交换观表现在税收征收上,要求将原计划经济下的国家需要说转变为利 益交换说,以减少人们对税收的厌恶心理,提高纳税人的积极性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与利益交换说相联系,要求纳税人提高纳税意识的同时,征税人也应提高征税意识,政 府官员及公务员要树立花纳税人的钱,就要为纳税人办事,且要把事办好的观念。
5.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分配的力量应该是财政还是市场?
在原计划体制下,国民收入分配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是由财政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国家预算直接集中了约1/3的国民收入安排使用外,财政还对具有 战略意义的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关系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也起着决定作用,同时, 财政还对各主要分配形式也起着决定作用,从而支配着整个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活动, 如由国家直接制订统一的工资制度,国家规定计划价格及信贷分配、企业的财务费用、 利润上交、企业的留用制度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的力量不是政府或财政而是市场,因为市 场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市场自发运行的结果,是通过要素市场的交换,自发 形成国民收入的最后分布状态。政府或财政应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中退出。政府或 财政的作用只能是对市场分配过程和结果,通过政策、制度和法令施加一定的影响,即 由政府或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的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的调控。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中,分配的力量无疑应是政府或财政,但分配的重点应随着政府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的 转变转向公共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宏观调控上。
6.公共财政的重点:支出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与国家分配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重视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重视财 政支出。它认为,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反映的是集中到国家财政的钱怎么用,怎样用才 能用得更有效。从效率角度看,一个政府的财政工作水平,更重要的不是看收入增长多 少,而是看支出用得怎样,是否有效率,财政收人的增长客观上主要依靠经济发展,财 政收人只能依法征收,而使财政收入的钱用好管好,用得有效,这才是财政工作的最终 目的。
从支出范围上,公共财政要求财政应从盈利性项目中退出,转向基础设施等经济发 展和效率提高所必需的外部环境建设等非盈利性的项目。
从支出分析的重点和方法上,应从我国长期惯于的宏观分析转向宏微观分析,尤其 需加强对微观的分析,应较为具体地预测和分析某个时期某个地区财政支出的变动趋 势、走向以及升降幅度等,加强对影响财政支出水平较强的因素如产出水平、服务环 境、人口变化、公共服务质量、公共部门投入产出的价格等的分析,这就要求在分析方 法上多样化,特别要引入数学模型、博弈分析等科学方法。
7.财政与政治:公共财政与国家分配论的区别
财政与政治息息相关,这是所有财政学流派的共识,但其侧重点不同。国家分配论 着重从阶级性,从国家的本质强调财政的政治性,而公共财政侧重于从政治程序、政治 制度、法制制度上强调财政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分配论强调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在财政 上的反映,其研究的重点由国家的本质引伸出财政的本质,强调国家的权力、财政的无 偿性、税收的强制性。公共财政强调的是财政尤其是预算的政治民主性和监督性,研究 的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