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财政分权以后地方政府投资逐渐演变成为我国投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面板数据实证方法分析了1994年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由于处于投资竞争的现实使得其对第二产业的发展过于偏重,而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较小,从而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投资,产业结构调整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一直为学界广泛关注,并形成一系列相关理论,如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形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相关研究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需求结构变动、供给结构变动、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张培刚,2009)。Mohammad Amin和Aaditya Mattoo(2006)利用跨国数据研究了政府通过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服务业相对增长绩效的影响。郭杰(2004)通过简易的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各部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阐述了政府支出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作用。郭小东等(2009)认为政府支出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和各个产业的资本、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积累,对第三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影响却是消极的。杨大楷等(2009)认为公共投资与三次产业总产值均具有长期正向均衡关系,其中对第三产业的正效应最大,而对第一产业最弱。卢洪友等(2010)认为政府投资冲击引起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经济波动效应较弱,而对第三产业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强,并且表现出较长的持续性,现阶段政府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有限。
上述研究都从中央政府这一宏观层面对政府投资和产业结构的联系进行了研究,而本文则认为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显著。改革开放之初,落后的经济环境和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得中央政府无力再进行统一的投资安排。为了解决财政压力,中央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财政分权制改革,这一改革的制度安排延续至今。财政分权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获得了针对当地投资项目更多的审批权以及更大的动力直接进行投资,而中央政府则更加注重从宏观层面进行产业规划。由此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演变为中央政府逐渐退出直接投资而地方政府投资不断加大。对这一现实,已有国内学者进行了初步研究,如骆惠宁(2001)、张宏霞(2010)。
本文在综合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基本计量模型的设定
计量模型设定的解释变量是产业结构调整变量,解释变量是地方政府投资变量。充分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由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计量模型设定为:
isuit=β0+β1gow-intit+β2Xit+ξit (1)
其中,isuit是i省在t年的产业结构优化率,依据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经济增长最终将由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主导,因而本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代替产业结构调整变量;gov-intit是i省在t年地方政府投资强度,用各地方政府投资额占地方GDP比值代替,地方政府投资在统计年鉴中没有专门的科目记载,但是政府的财政支出除维持性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外都可以看做地方政府的投资,因而我们使用地方一般性财政支出扣除维持性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作为地方政府投资额;Xit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其他控制变量的集合,主要包括各省人力资本形成水平、资本形成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分别以小学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地区人口比(由于人力资本的测算方法较多,从而数据使用上难以达成一致,本文主要参考林毅夫和姜烨(2006)的有关研究方法、当年地区资本形成额与GDP比值、当年进出El总额与地区GDP比值)代替;ξit是随机扰动项,假定它服从独立同分布。
(二)数据来源
相关数据来源于我国30个省、市(区)1995~2008年问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地方政府投资,其中由于数据的缺乏不包括西藏。相关变量数据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汇编》中有关内容并经过整理得到。各变量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三)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
为消除截面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计量方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看豪斯曼检验值为0.0319,这说明随机影响模型比固定影响模型对本文的研究更为有效,所以分析将集中在随机影响模型的结果上。
从表2中的回归结果看回归方程1、2的Gov-int变量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系数的符号均为负,说明地方政府投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态势较为明显,如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六省在中部崛起的形势下均提出要在中部率先崛起,而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各省均提出要率先实现转型升级。这种竞争的局面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更倾向于经济建设性支出,而促使其限制用于科教文卫等有利于民生的公共服务性支出的份额,以期通过乘数效应成倍扩大地区经济总量和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源的进入,以获得更大的税收和经济增长,进而实现自身政治晋升机会和福利的最大化。在选择投资方向时,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必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大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即地方政府投资更多地偏好第二产业,而对第三产业投资较少且投资具有短视性。而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升级,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区间产业趋同和产业同构,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众多国有经济(主要为重工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缺乏竞争优势,产能过剩及企业生存困难。但由于就业和地方税收收入等利益因素,地方政府不得不动用财政和金融资源进行“父爱式”的救助(王文剑、覃成林,2007)。在地方政府投资的保护下,市场机制难以发挥效力,且也难以给予其生产转型升级的压力。这一方面不利于工业经济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的政府资源被无效率消耗,浪费了政府投资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限资源。
从表2的回归方程2中看到,控制变量一人力资本水平、资本形成水平和对外贸易水平的系数分别为3.093847、-0.747382和0.014855,这说明人力资本和对外贸易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贸易水平的提高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市场和要素条件,从而更加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资本形成却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与资本形成对各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同有关,资本的形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而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小,因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财政分权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投资竞争使得地方政府投资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地方政府更加偏向于以那些能在短期内带来显著经济规模效应的工业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增长,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投入则相对较小,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地方政府作为重要投资主体的作用在很长时间内仍将存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决定我国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妥善处理好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应重新确定地方政府的经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