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选择的方式是:在较长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时序,对各种利率逐步解除管制。日本利率的自由化过程遵循了从长到短、从大到小这样一种时序。利率自由化先从长期金融商品或工具(如定期存款)开始,以后才是短期金融商品;先从大额金融商品(如大额存款单)开始,以后才是小额金融商品。到1994年大藏省最终解除了除活期存款之外的所有流动性存款的利息率控制,日本实现了利率自由化。另一方面,日本逐渐拆除了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防火墙”。日本对过去的一些限制性规定进行了调整,逐步放宽了对金融机构业务的限制。同一金融机构可以同时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或同时经营长期金融业务和短期金融业务。 在这种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日本的金融市场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而金融市场的发展本身也是属于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相继建立和发展了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转让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并且先后对证券公司开放,极大的解决了证券公司的短期流动性需求,同时也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日本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各自的功能领域内发挥作用,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3、十年代金融大爆炸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 8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日本也在利率自由化、金融机构业务限制等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但这种渐进改革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变化。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灭,日本金融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不良债权居高不下,金融机构的破产接二连三,金融机构的国际评级一落千丈。而且,由于国内金融交易品种单调,交易成本上升,再加上金融动荡,大量资金流往国外,导致金融空心化。一系列问题表明,大幅度改革金融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1996年11月11日,日本政府提出金融“大爆炸”计划,期望通过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争取在2001年前实现金融自由化,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随着1998年4月1日日本新银行法和新外汇法的正式实施,此项金融“大爆炸”的改革计划已开始全面启动。这次的日本金融体制改革将遵循“自由”“公正”“全球化”的三大原则进行。自由,指的是按照市场原理运行的自由的市场;公正,只的是公开的、透明度极高的、令人信赖的市场;全球化,值的是开放度极高的、先于时代发展的、全球化的市场。从而实现下列三大目标:(1)确立证券市场作为金融中介的主导地位;(2)高效运用多达1200万亿日元的个人金融资产;(3)重塑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扩大投资者和筹资者的选择范围;(2)促进竞争,提高金融中介的服务质量;(3)完善金融市场,方便服务客户(4)建立可信赖的、公正的、透明的金融市场。 在日本的金融改革计划中,银行、证券和保险将实行全面的混业经营,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融合将极大的促进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银行和证券的混业经营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传统界限,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自身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综合性业务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密切的联系起来,资金实现了两个市场间的无障碍自由流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逐步走上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 (三)、德国 1、货币市场的近期发展 广义的货币市场除进行中央银行存款的银行间的交易之外还进行货币市场的证券交易。长期以来,这样的交易限制在由政府发行的货币市场证券,例如国库券、财政贴现票据和直到1991年底的优惠的银行承兑票据。此外,回购协议下的公开市场业务增长很快,这种业务同样被包括在货币市场的交易中。最后,自从1991年初官方发行授权程序取消以来(按照德国民法795条和808a条)德国出现马克的商业票据(CP)市场,由于其期限短,这种由企业发行的证券也应该属于货币市场。 对1990年3月生效的《投资基金管理法》的投资基金立法的修订把投资基金的业务机会大大地扩大了,特别是允许它们进行融资期货交易并且同意它们有权将不超过49%的银行存款余额和特定的货币市场证券进行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盈利对德国银行系统的结构会有重要含义,特别地,它将妨碍那些不能用自己货币市场资金的流入来抵消流动性的流出的小或中型机构的业务。而且较长期金融资产形式从宏观角度是需要的,但这种形式可能由于引进真正的货币市场资金是投资期限短而受到不好的影响。 德国比较新的特点是由公司借款者发行的货币市场证券的市场。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取消发行授权程序,取消该程序是从1991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这种票据被称为商业票据,主要是由大企业作为按发行程序的一部分通过信用机构作为中介发行债权证明书,并且一般由机构投资者认购。商业票据同其相对短的期限(从几天到2年以内)相一致,它的利率适应于货币市场利率。从企业的角度看,商业票据的发行是满足短期资金需求既经济又灵活的方式。这种票据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投资选择。由于它不受最低准备金的限制,它的收益比银行的短期存款高,在有相应的二级市场存在的前提下,可以在到期前被出售。1991年2月推出第一个德国马克商业票据计划,1992年12月所有经商定计划的总金额已达到350亿马克,到那时利用率约为50%。 2、德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德国证券市场的最大特点是,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相比,德国证券市场不发达、也不成熟;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主要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少参与证券市场活动;专业投资者不如美国市场上的专业投资者那样活跃。造成德国证券市场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a.特殊的银行体制 特殊的银行体制造成了证券市场的不发达,德国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形成的金融寡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德国的银行又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德国的银行既可以经营存放款业务,又可以经营证券业务。这样一方面使企业感到在证券市场上直接筹资不如从银行贷款简单易行;另一方面,银行也希望通过贷款来直接控制企业,因而银行本身也愿意选择贷款方式,而不鼓励企业去投入证券市场。 b.没有专门的证券从业者 德国没有专门的证券从业者,银行一手承揽一切证券业务,使德国证券流通市场处于大银行的直接控制之下,形成“银行交易所”局面,大大削弱了证券交易所的地位。 c.缺乏专业投资者 德国缺乏像美国市场上那样众多的专业投资者。德国最大的专业投资者为保险公司,而其它的如互助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却很少。 德国证券市场的欠发达,使得德国的企业自有资金占其所需资金来源的比例持续下降,对银行贷款依赖性日益提高,这不仅给企业的自主经营带来威胁,也使得银行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从而使德国经济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近些年来,德国政府逐渐解除了对证券市场的种种限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欧洲债券市场发展,放宽对以马克计价的欧洲债券的限制,积极发展法兰克福证券市场,以便为德国企业经营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如:修改企业公司的有关法律规定,减少对股份公司的过多限制;制定一系列优惠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扩充银行在企业和证券市场间的中介机能,使证券市场的自我发展机制更加完善。 由于上述措施的作用,加上近年德国国民经济中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强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和企业筹资者的兴趣。企业依靠发行股票、债券方式筹集资金的比例越来越高,证券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今后,德国的证券市场将在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持续向前发展。 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