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范围,操纵矿山、原料和其他资源等经济命脉;同时按照借款合同的条件,英国人担任了许多条铁路管理局的总会计或总工程师。而这些铁路用的器材和车辆,虽有在市场采购的规定,但是在价格和质量相同时,英国制造的就享有优先权,所以,“不论标价如何,事实上所有的器材都购自伦敦”。这样,资本输出又成了鼓励商品输出的手段。 政治借款中,主要以关税为担保品,随着金融统治力量的加强和支配中国财政的加深,帝国主义事实上成了中国财政金融的主宰。 经营对中国政府的借款,是一项最富有政治侵略性和奴役意义的业务项目。由于贷款利息高、折扣大、期限长、附加条件多,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财政和政治奠定了基础。
【二】垄断国际汇兑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 国际汇兑是为对外贸易服务的重要工具。在旧中国,国际汇兑一直处在帝国主义银行垄断之下,是帝国主义金融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对外贸易,几乎全部由帝国主义洋行所经营,早期英国又占极大的比重,七十年代以后各国对华贸易有所增长,相应的英帝国比重有所减少,但直到甲午中日战争时仍占进口总值的80%以上。以汇丰为例,最初的汇丰就是以办理与各种贸易相关的国际汇兑业务为其主要经营项目。中国在后来虽有了国际贸易业,也有民族资本银行办理国际汇兑业务,但力量均极为薄弱。由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国际结算,洋行当然都在本国或他国银行办理,此为帝国主义银行得以垄断中国的国际汇兑的坚实基础。巨额的外汇收入和还本付息的汇出,外人在华其他投资的进出,以及华侨的汇款等也都是全部或绝大部分通过帝国主义银行,更增强了它们的垄断力量。 帝国主义银行既然垄断了中国的国际汇兑和拥有其他金融势力,它就可以利用信贷对生产与流通的反作用,为帝国主义商业贸易企业的进出口活动服务。与此同时,为了贯通它们在中国的“剥削网”,它们还驱使钱庄充当进出口贸易上资金的媒介,以收受或据用庄票、贷方或收回拆款和操纵洋厘等手段牵制钱庄的要害,以便进一步利用钱庄的调剂贸易资金的作用,后期则通过票据清算、“合作”投资、供应资金和所谓“共同维持金融市场”等方式,与官僚资本银行相勾结,来促进进出口货物的流通环节,使这些洋行在其他特权之外,更凭借帝国主义银行的资金优势,顺利地扩大推销商品、收购原料,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使中国完全成为它们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加深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赖。
【三】吸收存款,发行纸币,资助帝国主义企业打击中国民族工业 首先,来看看存款情况。以剥削中国劳动人民所得再来扩大在中国的剥削,以低利吸收中国人的存款再以低利贷给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是帝国主义银行存放款业务的最主要特点。在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存款,除了中国的关、盐税外,却是中国的主要剥削阶级——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殖民地化,中国封建统治人物把剥削、搜刮、贪污所得的巨额款项存入汇丰等外国银行已“蔚然成风”。 其次,关于纸币发行情况。在华帝国主义银行恃仗治外法权,不经中国政府同意而任意在中国境内特别是属于它们的所谓势力范围的区域内大量发行纸币,是掠取中国人民财富的一种毒辣手段。 帝国主义银行通过存款业务和发行纸币,吸收了巨大的货币资金,主要是用于资助在华帝国主义企业。与此同时,它对中国民族工业则处处予以打击和压抑,即使有借款也是条件苛刻、利率较高,并随时企图运用经济压力,施展兼并阴谋。 居于金融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银行,控制了中国的资本与利率,它把收集起来的货币资金以低利率贷给帝国主义在化企业;而中国民族工业向华商银行的借款利率一般在年息一分以上,生产销售条件原已较差的民族工业负担高出一倍的利息,成本加重,就更无法与帝国主义企业竞争,这就是帝国主义银行打击中国民族经济特别是民族工业的主要手段。
四、资本扩张与金融统治关系 由前文所述的外国资本在华资本在各个领域的扩张可以得出资本扩张与金融统治的关系如下: 【1】金融资本的扩张是金融统治的一种重要方式。 外国金融资本通过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与经济命脉,在争取借款优先权的同时提出苛刻的附加条件,除了经济上的剥削,还有政治上的控制。如控制中国关税、盐税和内地税,长期盘踞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位等,并通过贷款修筑铁路从而对铁路沿线区域实行经济控制。资本输出成了鼓励商品输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有力手段。 同时,外国金融资本还通过垄断国际汇兑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帝国主义银行,以汇丰为首,垄断了中国的国际汇兑业务,利用信贷对生产与流通的反作用,为帝国主义商业贸易企业的进出口活动服务。并通过其在中国的特权和资金优势,顺利扩大产品销售、收购廉价原料,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使中国完全成为它们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加深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赖。 再者,外国金融资本通过吸收存款,发行纸币,资助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来打击中国民族工业等方式对旧中国实行金融统治。帝国主义银行依仗在华特权,大量吸收非法存款、非法发行纸币,掠夺中国人民财富。它们运用强大的资金优势,帮助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同时打压中国民族工业。 【2】非金融资本在各领域的扩张为金融统治提供了基础。 以工矿业资本为例,外国资本在其他非金融领域的扩张为金融统治提供了基础。 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工业企业,不但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榨取最大利润,而且“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外国在华工业,主要是作为侵略者扩大贸易掠夺的补充手段,处于进出口贸易的附庸地位。它的作用,主要在于扩大原料与制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从而首先使生产出口原料的中国农业蒙受不利影响;使加工这些原料的中国手工业处于被排挤的地位。但是,它本身又是独立的产业资本,作为产业资本,大资本压迫小资本的规律,又在它和中国民族工业资本之间发挥作用。从而使中国新生的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其打击和压迫,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这样,非金融资本与金融资本相辅相成,打压了中国民族工业,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巩固了帝国主义在华金融统治,使旧中国越发陷入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的不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资本扩张》,《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2. 洪葭管,《从汇丰银行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融统治》,《学术月刊》,1964年第4期 3. 汪敬虞,《十九世纪外资对中国工矿企业的侵略活动》,《经济研究》,1965年第12期 4. 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 5. 胡滨,《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铁路权利的阴谋活动》,《历史研究》,1956年第5期 6.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北京 7. 《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北京 8. 吴申元等,《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上海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