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从资本扩张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融统治      ★★★ 【字体: 】  
从资本扩张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融统治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2:02:15   点击数:[]    

镇压太平天国,此后直至甲午战争,类似的借款不下25笔(地方性的临时借款不算在内),但数额都不大,借后不久即还,它还不具有控制中国财政的作用。1895年后的外国借款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它成为长期束缚中国人民的桎梏,也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有力武器。这些借款都是以中国的关税、盐税乃至内地税为抵押的,因而帝国主义就控制了中国全部的财政收入。1895年至1910年间帝国主义供给清政府的财政借款约为二亿七千万美元,1911年至1926年间它们供给北洋军阀政府的这种借款达五亿二千万美元,而1927年以后至1948年它们供给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财政借款约为十六亿八千万美元,还不包括未划作借款的美帝国主义给予蒋介石的“援助”。
借款无疑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最简便的方式,但正因其与政治相结合,产生了极为复杂的结果。帝国主义对中国借款的发展历史也就是它们在中国争夺霸权和它们中国的封建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相勾结的历史。

【2】铁路和矿山投资:
外资铁路和矿山的出现表明外国在华资本趋向于固定投资,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进一步殖民地化。铁路是使落后国家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流通范围的重要因素。往往是某一条铁路由哪一国贷款修建,那一国的势力就在此区域迅速扩张,形成一个经济统治中心。铁路方面,自1895年起至1898年11月止,三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掠夺了长达六千四百二十里的铁路投资权利。其中英国帝国主义占二千八百里,沙俄占一千五百三十里,德国占七百二十里,比利时(背后为俄法集团)占六百五十里,法国占四百二十里,美国占三百里。矿山方面,如不计九一八以后的东北,帝国主义在中国所获得的矿权前后不下九十处(英国约十八起,美国三起,法国约十二起,德国九起,俄国八起,日本不下四十二起)。但重要的外资矿山却大都是它们自中国人手中兼并或强占过来的。
这些铁路和矿山的出现并非中国工业发展的结果,而是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取得地区的独占权为前提的,铁路权利和矿山权利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标志。

【3】银行投资:
帝国主义时代,银行的作用已根本改变了。其主要任务已不是替工商企业担任支付中介,而是与工业垄断资本溶合在一起,成为财政资本统治的中枢。因此其在华银行也就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输出的指挥机构和执行机构。其任务为:掌握中国政府的借款、控制中国的财政;投资于铁路和矿山;在中国吸收存款、发行纸币来壮大自己的资本,削弱中国的资本;操纵金银、独占外汇,控制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4】世界性托拉斯组织的侵入:
二十世纪以来外国贸易商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世界性的托拉斯组织的侵入中国。如英国的英美烟公司(1902年)、利华兄弟托拉斯的中国肥皂公司(1903年)、通用电器公司(1908年)、亚细亚火油公司(1913年)、美国的美孚油公司(1894年)、大来洋行(1905年)、美国钢铁(1909年)乃至美国钞票公司(1908年)等,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即在中国设立了机构。而持续到1936年,不算日本约有一千六百多家外国贸易商,其设立情况如下表。

外国在华贸易商的设立情况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其他国家 合计
1936年贸易商数 501 400 123 293 286 1603
其中进口商数 262 193 56 108 152 771
已查明设立年代的进口商其中建立在: 182 105 41 77 117 522
1900年以前 39 2 3 14 9 67
1901-1910年 14 9 7 5 13 48
1911-1920年 28 23 5 1 21 78
1921-1930年 63 43 12 22 49 189
1931—1936年 38 28 14 35 25 140
(贸易商数据日本东亚研究所:《列国对支投资概要》,1943年版,第113-115页;进出口商及年代据该所《诸外国之对支投资》,1943年版,上卷,第二部之材料综合。转引自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资本扩张》,《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5】工业资本投资:
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获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权利,工业投资迅速增长起来。
首先是它们以前在中国非法设立的重要工厂开始改组扩大,逐渐变成了垄断性的大企业。如英商耶松船厂于1900年与祥生船厂合并,增资到五百七十万两,1936年它又与1903年设立的英商瑞熔船厂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资本扩充到一千四百万元,成为上海最大的船厂。
其次,二十世纪开始时,租界公用事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如上海法商电车公司、北京电车公司、比商天津电车公司等都在此时设立。但所有这些公司均没有上海电力公司和电报公司的规模巨大。而两者均隶属于大托拉斯系统。这些大托拉斯系统工厂的设立表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工业投资已不同于过去。它们已不只是进出口公司的附属品,而日益着重于商品的制造和贩卖的。
再次,更明显代表帝国主义在华工业的新性质的是外国棉纺织工业的建立和扩张。棉纺织工业是中国资本最早经营的工业,1894年以前中国已有了四家纱厂。自1865年起,外商即不断要求在中国设立纺织厂,当时纺织业是由清朝的官僚独占,外商的要求未能成功。但1894年怡和洋行已不顾中国的禁令,坚欲运纺织机进口。就在这年,帝国主义获得了设厂权,次年上海即有四家外国纺织厂出现,即英商怡和、老公茂,美商鸿源和德商瑞记,共约有纺机十五万八千锭。到1936年关内约有外国工厂八百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设立的,情况如下表:

外国在华工业企业的设立情况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其他国家 合计
1936年工业企业数 142 67 18 29 39 295
已查明设立年代的工业企业其中设立在: 60 38 11 14 16 139
1895年以前 7 0 0 3 0 10
1895-1910年 14 2 3 4 5 28
1911-1920年 14 11 1 0 2 28
1921-1930年 16 21 3 6 8 54
1931-1936年 9 4 4 1 1 19
(数据来源同前表)

综上,将一战、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等几个历史阶段作为基期来分析帝国主义在华资本扩张如下表:

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资本
单位:百万美元
1902年二十世纪初期 1914年一战前 1930年九一八事变前 1936年抗日战争前
英国 344.1 664.6 1047.0 1045.9
美国 79.4 99.1 285.7 340.5
法国 211.6 282.5 304.8 311.9
德国 300.7 385.7 174.6 136.4
日本 53.6 290.9 1411.6 2096.4
帝俄 450.3 440.2 - -
其他国家 69.6 92.7 263.9 354.3
合计 1509.3 2255.7 3487.6 4285 三、资本扩张手段: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银行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中心,是全部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控制和支配殖民地、附属国的经济,就必然要在那设立银行,建立金融统治。下面,就帝国主义金融资本扩张手段分析其金融统治特点。
【一】 通过借款控制中国财政与经济命脉
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它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在帝国主义各国对旧中国的资本输出中,很多是以借款的形式出现的。
1894年后各国对华资本输出战激烈展开,列强为了要把中国纳入其控制之下,都将贷款作为对中国进行瓜分和划分势力范围的主要手段。在借款优先权的竞争上各施手腕,矛盾百出,争夺剧烈。而借款中,除了经济上的剥削外,借款还有附带条件,与政治联系紧密。以“英德续借款”为例,按照合同规定,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职位在借款清偿以前一直由英国人担任,这个由英国人赫德、安格联、易执士、梅乐和等长期盘踞的总税务司一职,到1943年,才由美帝国主义分子李度继续担任。在谈判过程中,英国又向清政府索取了承认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并允许英国汽船自由航行内河等特权。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铁路借款优先权的争夺尤其激烈。如前所述,通过对铁路的控制,从而迅速在这一区域扩张势力,形成经济统治中心。以沪宁铁路借款为例,通过对沪宁、广九、沪杭甬、津浦南段等铁路沿线广大地区的控制,英帝国主义巩固和扩大了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金融混业与分业两难局势下的现实选择:金融控股公司

  • 下一篇文章:从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看中国金融业的未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资本扩张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融统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资本扩张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融统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从资本扩张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