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试论全金融      ★★★ 【字体: 】  
试论全金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2:01:32   点击数:[]    

句话,就难以彻底地实现动态化(dynamic)。而没有战略联盟的思想和实施机制,网络金融就只能停留在孤立发展的状态,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是不能适应和满足日益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的,都是难以为继的。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全能金融产品,是基于产权和经营控制权整合的金融联合经营模式和产品形式,是与新经济“竞争-协同”的发展要求和特性背道而驰的,是否定企业文化及金融文化多样性的,仅仅适应于相对稳定的个性化需求程度不高的金融环境,是暂时和过渡性的。它已面临严重的市场困境、经营困境和体制困境,必然被更符合新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运行模式和金融产品形式——全金融模式和全金融产品——所取代。
全金融是基于稍纵即逝的、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金融市场机遇,采取虚拟化整合不同金融单位的金融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方式,为了快速响应及更充分挖掘大规模个性化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最新的金融运作模式,具有“V-P-M-L-R-I”特性和极强的跨文化包容性。全金融产品是全金融运作模式的微观基础,具有“V-P-R-L”特性。全金融是世界金融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要赶超发达国家,应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发达国家的弯路,积极创造条件直接采用全金融运作模式。中国作为具有特殊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地位、特殊国情和特殊历史使命的发展中大国,更有条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优越性,建立中国特色全金融运作模式,开发中国特色全金融产品,以此赶超发达国家。为此,特建议:
1.以全金融体制取代金融混业经营体制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体制,建立中国特色全金融运作模式,开发中国特色全金融产品。
2.为全金融体制的建立进行积极的准备。大力发展网络金融。在接纳外资金融进入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模式方面,逐步以全金融模式取代目前的产权吸纳模式(从政治上讲,以全金融模式吸纳外资金融,正是坚守金融体制主权前提下的金融改革开放的具体形式和体现)。

参考文献
1. Anthony M. Santomero, David F. Babbel.金融市场、工具和机构.郭斌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A. Gart.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陈雨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B. Joseph Pine.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D.M. Anderson, B.J. Pine.21世纪企业竞争前沿:大规模定制下的敏捷产品开发.冯涓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 B. Joseph Pine II, J.H. Gilmore.体验经济.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 Jay Heizer, Barry Render.Operations Management, 6th Editio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David Bovet, J. Martha, R. Kirk Kramer.价值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8. David Rogers.商业银行的未来.王徽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9. 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0. 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1. 陈菊红等.灵捷虚拟企业科学管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2. 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3. 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4. 刘积余.美国银行业大变革透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5. 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6. 白钦先等.各国金融体制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7. 孙健.网络经济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18. 谢康,陈涛.网络银行竞争战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19. 陈剑,冯蔚东.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 蔡浩仪.抉择: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思考

  • 下一篇文章:试论中国的非正式金融状况及其对主流观点的重大纠正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论全金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论全金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试论全金融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