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中国农户存在着强烈的刚性生存消费金融需求,正规金融在为小农提供消费融资上失灵,然而内生于中国的小农生存经济的非正规消费金融机制却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圈借贷与转移实现了在关系圈内具有充分信息的农户横向风险共担。防卫性储蓄是农户面临完全私人信息性质风险时过度跨时消费平滑。两种非正规机制由于生存效用等同的条件下农户对信息成本和影子价格的权衡而共存。随着农户信息保密意识的增强和流动性约束的缓解使得关系圈对于农户生存消费的风险共担效果不断减弱,而农户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不断加强。
[关键字]消费性金融,关系圈借贷与转移,防卫性储蓄,信息显示成本,影子价格
一、引言 农户的金融需求衍生于其生存消费缺口。当农户的收入不能满足某一时期上的生存消费,就出现了生存消费缺口。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的现状下,农户面临着收入和消费的双重不确定性,消费融资缺口依然存在,而且会随着农户生存成本的提高不断扩大。小农为该缺口融资的动机是强烈的,但是由于较高的信息成本以及不可能提供抵押等等原因很难从正规金融得到金融支持(张杰,2003),但是小农户却能稳定而且有效的通过传统的非正规关系圈内转移与借贷和防卫性储蓄为该缺口融资。国外的经验证据表明非正规转移的动机之一是出于风险共担(Plattea,1991)。而非正规的借贷也是保险的替代方式(Udry,1994)。非正规的转移与借贷主要局限于亲友网络中(Platteau,1991),对特定的风险(如丧葬)相当有效,但另一些难以观察的个别风险冲击难以获得有效的分担,这表明即使在传统的亲友网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借贷余额较多的人更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帮助意味着关系圈内借贷和转移没有达到完全的风险分担程度(Udry,1994)。一般认为非正规风险共担机制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且能使小农户有效应付收入波动和不可预计大额开支的逆影响,但是由于风险共担的关系圈内仍然存在着私人信息问题,这种机制不能达到完全的风险分散。农户有时候可能由于面临着完全私人信息的收入或消费风险冲击或者借贷面临流动性约束而无法利用非正式的信贷市场为其消费缺口融资。Deaton(1991)的研究表明,即使家庭完全无法利用信贷市场,他们仍可利用资产作为收入波动的减震器来实现相当高程度的跨时平滑消费。只要家庭有正的储蓄,不可预见的暂时性收入下降或者大额消费支出就可以通过花掉储蓄来进行消费的平滑化。防卫性储蓄理论在吸收理性预期的思想基础上,引入不确定性及消费者跨时选择分析,认为消费者储蓄不仅仅只是为了将收入均等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还在于防范不确定事情的发生。首次对预防动机的储蓄模型进行分析的是Leland(1968),稍后, Sandmo(1970)利用两期模型得出了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将使消费者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而暂时风险厌恶递减的加总假说对收入的负面影响是其充分条件。防卫性储蓄假说认为当未来不确定性增加时,当前的消费会下降而储蓄会增加,特别是在流动性约束很强的发展中国家(Deaton,1997)。防卫性储蓄理论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不确定性同财富积累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不确定性越高,财富的积聚就越多。孙凤(2002)利用我国分省数据进行检验,发现确实存在着当期消费与收入方差的负相关关系,曹和平(2002)年运用江苏句容县1995-1999年的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风险环境每变化一个单位,防卫性动机将变动6个单位,中国农户约有5%的储蓄是用于防卫性动机的。史清华(2002)的研究表明,1986年到2000年,中国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03倍,而人均储蓄额增长了7.71倍。 以上的文献说明了面临未来收入和消费不确定性的农户确实存在利用关系圈[1]内借贷和转移和自我防卫性储蓄为刚性的生存消费缺口融资的现象。本文将对关系圈内借贷与转移和防卫性储蓄的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还将从信息成本和内外源融资成本的角度解释两种非正规机制为什么会共存,并且建立一个农户融资决策模型说明决定农户在两种融资机制中选择的因素,并进一步对两种非正规融资机制的演进进行了分析。
二、关系圈内转移与借贷:禀赋和机制
1.中国农户的关系圈禀赋与动态信息交流 关系圈内非正规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在中国农村则是最为普遍和有效,关系圈内的风险共担机制需要关系圈内农户的信息对称才能形成。中国的小农户在面临未来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在作出最优金融决策时的具有特殊的初始禀赋条件,包括建立在亲友关系上的关系圈、以及关系圈层次上农户风险的相互认同。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背景决定了人们非常重视亲情关系,亲情关系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居于经济利益之上,所以,亲情关系的存在就能在亲情圈内使得借贷的违约风险降到最低。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小农户而言,关系圈内的交易不易发生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关系圈质量越好,道德风险越低。 另一方面是关系圈层次上的农户风险相互认同是指农户对其他家庭的某些收入和消费的暂时性冲击表示认同。比如农户由于抚养小孩、疾病等关系圈内成员都会面临的突发性事件导致收入受到冲击,或者农户面临婚丧嫁娶等等产生的大额消费冲击一般都能够得到所有关系圈(亲友圈,宗族圈,同村人)的理解和资助。农户相互的风险认同使得农户对一些特殊的农户风险具有共同的知识,从而实现了关系圈意义上的信息对称。 初始禀赋条件是静态意义上的,我们将拥有这两种资源看作非正规的农户消费融资机制—关系圈内借贷和转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其实这两种禀赋的取得不是静态的没有成本的,而是依靠农户关系圈内信息交流机制不断的维持的。如果一个农户不定期走亲访友,那么这种动态的条件将被破坏,农户会因为没有将自己的信息定期发布到关系圈内会遭到关系圈的冷落而无法得到足够的消费融资。如果农户自觉遵守动态信息交流机制,那么关于农户一般意义上的风险的信息将会进入关系圈,亲友也将会基于此对其风险概率做出判断,从而在认同的风险意义上对其提供救助性消费融资,但是对超出亲友认同的风险,农户需要额外的信息交流才能取得认同。 2.充分信息条件下关系圈横向风险分担的机制和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型来分析非正式转移和借贷的风险分担机制和效果,我们从消费缺口的角度定义农户风险不仅仅包括农户收入由于意外的冲击不能满足生存消费的收入风险而且包括大额的消费冲击导致的消费风险,农户风险是关系圈内农户不同时间面临的具有同分布的非系统性风险,关系圈风险则是指关系圈内农户同时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设i=l,…,N代表不同家庭,t为时期T的下标,s为S种自然状态的下标,其发生概率 为公共信息。在时期t的状态s下,每个家庭i的收入为 >0。先假设这个收入为外生的。如果在时期t状态s发生,使得家庭二的消费为 。 假设每个家庭i有一个时期可分的效用函数,风险状态下的边际时间偏好率为 ,则 (1) 其中u(.)为二次可微, >0, <0, ,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增加递减,消费者竭尽所能地回避接近于零的消费水平。关系圈内部的帕累托风险配置可以通过最大化每个家庭预期效用函数的加权平均得到。其中,家庭i的权重为 , , ,有 (2) s.t. (3) (4) (3)为关系圈资源约束,表示每个状态每个时期的关系圈收入全部消费掉,为了使得与跨时平滑情况的对比更为明显,先假设关系圈间没有信贷市场,甚至无法储存农产品。(4)为非负约束条件,如果在任何历史中每期都有任何资源,那么就不会取等式。消费可能不仅取决于当期的状态,也取决于整个历史状态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假定效用函数是时间可分的,而跨时进行储存和借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