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形式存在,而必然包括当前各个银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所设立的各个分支银行,那么,这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银行的嫡系分支将和在中国的旁系分支(参股的中资银行)发生面对面的争夺,包括市场和高端客户群。这些战略投资者将会帮谁不是很明显吗?首先要努力控制参股的中资银行,如果不能,也将会通过各种渠道把该银行优质客户群提供给其嫡系分支机构,在此之前,这些外来战略投资者会全心全意无保留地把中方想得到的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东西提供给所参股的中资银行吗?这只是中资银行的天真愿望,外方肯定有保留,如果外方不能取得相当的控制权,肯定不会尽力地改善中资银行的管理和效率的。 银行业是关键性的垄断行业,具有非常高的资金杠杆效应的特殊企业,大比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会造成巨额利润的流失,而中国的民营资本却不能分享中国最肥美的蛋糕。当前各个国内银行争先恐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一个没有经过慎重试验的“大跃进式”的败笔。 更为严重的是,当前的银行改革给了外资银行打入中资银行内部的机会,使其掌握了中资银行的核心信息和弱点,有可能在2006年以后外资银行与中国银行的市场和客户争夺中把中资银行打得一败涂地。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指出,引进外资,包括邀请外国大银行设计我国银行改革的模式,则意味着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部信息告诉了国外投资者,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的弱点都毫无保留地表露在他们面前,对国家经济利益和金融安全的影响更值得深思。÷ 外国某银行一位经理私下对他的中国朋友说,不理解中国银行界为什么会那么大意。现在许多中国大银行都有外国银行或公司入股,并进入董事会,中国银行的机密和各种资金动向、客户资源等都知道,这会让中国非常被动。他说: “这就像中国人只穿着短裤却坐在西装革履的西方人面前,中国对外方知之不多,外方对中国情况却一清二楚,这将使中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专家指出,根据外资金融机构常用的策略,可以模拟出他们在中国本土攻城略地的基本路线图: u 第一步,小比例参股,进入董事会,了解被投资企业情况,同时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趋势和市场状况; u 第二步,通过增资或收购等途径把持股比例提高到离控股国内金融企业仅有一步之遥的某个临界点(或直接控股); u 第三步,通过外资所在国的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借助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使外资机构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中国金融企业股权)升值; u 第四步,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国内需求因财富外流却难以提高,最后导致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恶化; u 第五步,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逐步走向恶化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已经处于高位,此时,外资机构通过政府组织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u 第六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权不仅分红丰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双重收益,他们通过金融企业上市减持股份,并把投资和利润兑换成为外汇撤离中国; u 第七步,当这种撤离行动变成一种一致行动时,人民币不得不大幅度贬值,国内金融危机爆发; u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机和人民币贬值之际,境外机构把外汇回流再兑换成人民币,并进一步增持或收购中国金融机构股份,达到控股目的,完成对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控制。经过一系列的有序进攻,大部分中资金融企业变成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分支机构。 中国经济的最后图景将会是:外资金融机构像血管一样深入到中国各个产业的肌体之中,利用金融资本统治国内产业资本,并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转移。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里都有国外金融机构的代表或董事,国内企业比如中国石油的任何国际并购活动,都可能通过银行的渠道透露到国际市场或竞争对手一方,中国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在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外资机构还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移到其控股的中国金融企业之中,从而达到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最终目的:转移风险,收获利润,掌控经济命脉,影响政治。 财富是如何流失的 u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分别以3500万美元投资平安保险,11年共获得9.7亿美元的回报,但我们取得的3500万美元购买美国国债,11年的收益大约是1500万美元。 u 交通银行2005年半报显示,该行200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6.05亿元,税前利润68.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3.5%。按此估计,汇丰银行今年就可从交通银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20亿元左右,不到5年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汇丰入股以及在港上市不到半年,交通银行怎么一下子从亏损19亿元多的丑小鸭变成了盈利46亿元的金凤凰了呢?难道是汇丰入股及境外上市发挥了特异功能?当然不是!那是上市之前刻意的财务安排。因为交通银行在汇丰入股之前,已将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并进行了财务重组(剥离的不良资产却由国民财力来消化),以使上市后有个好的财务表现。交通银行自今年6月底在港上市后,股价屡创新高,两个月内已上涨了近30%。这说明发行当初定价过低,按市净率定价时根本没有考虑交通银行覆盖全国中心城市与国外主要金融中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品牌、客户等无形资产,导致本该由国内投资者享有的无形财富白白地被外资瓜分了。 u 比利时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欲从占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33%的股份,按照1:1元价格增持至49%的股份,累计投资4900万元,外方董事预计5年以后管理资产可达千亿以上,每年分红可达6亿元以上(按规定1.5%-2%的管理费提取比例,基金公司若管理100亿元人民币,一年管理费收入可达1.5亿-2亿)。如果中国设立20家类似的基金管理公司(现在已合资18家),未来每年流出境外的财富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 u 汇丰银行2001年以每股2.49元人民币的低价入股上海某家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5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这家银行8%的股份。 u 这还仅仅是基金业的状况,银行业、保险业的状况更甚于此。 从主权国家的角度分析,外国实际是以虚拟的货币符号换取了中国金融企业现实的股权甚至控制权,并分走巨额财富。其中的真实游戏过程是:外资投入于国内商业银行以美元等外币换得股权,而我国拿这些美元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美元又回到美国,只获得很低的利息回报。 Ø 以高盛当年购买平安保险为例,中国以高收益的保险公司股权为代价换来的美元,又重新投入到美国国债市场,支援美国的经济建设,美国仅仅支付了很低的国债利息。而在美元完成一次中国之旅后回到美国时,带走了中国金融业的股权和高利润。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分别以3500万美元投资平安保险11年共获得了9.7亿美元的回报,但我们取得的3500万美元资本金买成美国国债,11年只能取得大约1500万美元的收益。 我国虽然在相对昂贵的股票二级市场堵住了口子,迄今为止只给予QFII投资额度100亿美元,但在廉价的股票一级市场却敞开了大门。仅中国银行一家就给予了60亿美元的额度(中国银行已有20%股权在外资手里)。在此姑且不谈未来股权投资收益,仅人民币升值一项,60亿美金因人民币升值就可以多赚20多亿美元。可见,即使要出卖股权,现在也不是合适的时候。如果在现阶段大举出售股权、引进外资,相当于协助外资机构廉价地在中国进行资产配置和布局,等到这项布局完成之后将会进一步胁迫中国政府进行人民币升值。从这个角度看,国内银行业的招商引资运动事实上为外资机构和外国政府逼迫中国政府进行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最新的消息,建行为了顺利IPO,已经明确承诺高比例派息,派息率达到35%到45%。这种承诺比交行仅在招股说明书上写明派息策略,显然更进了一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内地上市的中国公司几乎从来就没有向国内投资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