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会员制走向公司制。比较而言,公司制的证券交易所组织结构拥有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结构所不具有的两大优势:第一,通过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可以促使证券交易所建立高度清晰的战略导向;第二,通过公司制的组织结构有助于证券交易所培育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证券交易所股份化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的证券交易所,如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德国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米兰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等都已经改组成了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有不少著名的证券交易所,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正在实施股份化上市计划。有些证券交易所,如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瑞典证券交易所集团等更是先行一步,已经成功地挂牌上市。为建立高度清晰的战略导向和培养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也必须将证券交易所的组织结构股份化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力争在3~5年内完成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计划。同时,随着证券交易所性质的变化,证券交易所传统的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经营理念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而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证券交易所必须在如下三个方面多下功夫:第一,要突破传统的服务对象。即证券交易所的未来服务对象除了形形色色的投资者、经纪商、上市公司以外,还应包括银行、信息供应商、金融网站等。并且,还可以在交易对象细分化上做些文章,如可以像伦敦证券交易所那样将174家已上市的技术创新企业提升为一个整体概念,定义为技术市场(TechMark)。第二,要大力开拓新的增值业务。第三,监管职责要走向单一化。为避免盈利导向和自律监管之间的矛盾冲突,特别是为避免证券交易所为增加盈利而放松监管现象的出现,有必要在发挥公共监管在股票市场监管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将证券交易所原来所承担的部分自律监管的职责移交给法定监管机构——证监会。 三、 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果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吗? 对于推出创业板市场,国内有不少的学者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其理由主要有四:一是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仅民营高科技企业就有10万家,创业板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挑选有充分的余地;二是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三是允许“三类”企业入市后,市场资金充裕;四是创业板市场在境外发展得如火如荼,有众多的国际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认为过于乐观并不足取,至少有三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1.创业板市场对场内市场的冲击。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对于强化证券交易场所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无疑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短期来看则会对场内市场构成巨大的资金分流压力。因为近年来维系我国股票市场行情的主要是重组板块和高科技板块。而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冲击最大的也将会是这两个板块。首先,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使“壳资源板块”不再吃香;其次,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比比皆是。2.创业板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因为创业板市场因其上市公司的规模小、上市公司和创业板市场自身前景不明、价格波动剧烈等原因,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因其风险较高,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乃至中小投资者不宜大规模介入,很容易陷入买盘无力的困境。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创业板市场失败的教训甚至要多于成功的喜悦,如美国证券交易所推出的中小企业市场及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创业板市场都失败了;香港创业板市场自1999年11月25日推出以来虽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但长时间的则是在漫漫熊途中徘徊,从推出时的1000点,跌到了2000年12月的300多点,市值损失近2/3;就是美国那斯达克市场,近期也陷入了深幅调整之中,从2000年初的5000多点,跌到了目前的2000点以下。近5年来在美国那斯达克新上市的公司只有700多家,而被摘牌的公司却多达1000多家。3.创业板市场可能会重蹈主板市场的覆辙。由于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较低,甚至对经营年限和业绩不作具体要求,因此,这样的制度安排,其结果很有可能一是演变成救济会,即拿股东的钱干脱贫解困的事情;二是演变成福利会,即出现大量内部职工股;三是演变成寻租会,即各职能部门层层设立关卡,给腐败分子留下余地。为了做到未雨绸缪,我认为,制度建设和法规保障比匆忙推出创业板市场本身更为重要。首先,我们应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视作为创业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通过建立健全的保荐人制度来给创业板市场稳健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强监管与自律来为创业板市场保驾护航。其次,要引入做市商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来活跃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再次,要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四、 保险公司仅有间接入市就万事大吉了吗?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发达西方国家保险公司的本源业务亏损的比率均在8%以上,情况稍好的日本和德国也只处在微利状态,同期盈利率只有0.5%左右。其生存和发展的秘诀不是靠本源业务的拓展,而是靠证券投资,同期西方六国证券投资的收益率均在8.5%以上,英、法两国则超过了13%.我国目前的保险公司就其本源业务来说,亏损比率究竟有多高尚无权威的统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面临着与西方国家保险公司同样的困境。我不否认,让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不失为摆脱这一困境的方法之一,但我认为,这种方法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不利于全面调动保险公司入市的积极性。如按规定到2000年3000多亿保险收入中至少有10%可以间接入市,但事实上,该年度间接入市的资金仅有100亿元左右,仅占可入市资金的1/3左右。二是仅靠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这种间接进入股票市场方式,尚不足以弥补保险公司8%以上的本源业务亏损,因为不少新基金其2000年二级市场的价格净升幅未超过8%.所以,要想使我国保险公司从根本上解决巨额潜亏和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突破保费不得直接投资于股市的禁区。 五、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西方国家证券投资基金的差距仅仅限于规范性上? 证券投资基金的非规范性运作一直是我国股票市场声讨的对象,自《基金黑幕》一文在《财经》杂志发表以后,更强化了这种认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西方国家证券投资基金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规范性上。但我认为,经过三年多的规范化运作,已有一大批非规范化的老基金转变成了规范化的新基金;新基金的运作则是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指引下来开展投资业务的,其间虽有违规行为,但并不是主流。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规模太小,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总盘子太小。如2000年全美共同基金资产总值达4万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总值则只有700亿元人民币。二是单个基金的“块头”太小。目前世界上大基金的规模动辄上千亿美元,而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最大规模则只有30亿元人民币。三是家数太少。如我国现有证券投资基金不到40只,而美国目前的证券投资基金多达7000多只。要想尽快缩短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世界证券投资基金的差距,必须走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道路。因为开放式基金除了具有流动性好,透明度高,有助于提高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水平等优点以外,更重要的优点则在于:第一,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相比,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不仅可以吸收一部分滞留在股票一级市场的申购资金,而且可以利用遍布城乡的金融机构网点吸纳一部分储蓄资金,从而在股票一级市场、居民储蓄存款与开放式基金之间构筑一条永久性的输血通道。第二,由于开放式基金既可以通过内部增值来扩大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