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从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力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8:59:41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本文归纳了几则有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机制理论:利率渠道、信用供给渠道、资产组合效应渠道、财富效应渠道、股票市场渠道、汇率渠道,通过具体分析各传导渠道在我国的效力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思路。 一、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1.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但影响资金需求,而且影响资金供给,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论”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给不足,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 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效应: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包括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包括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等形式,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可替代程度,由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除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总产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会通过对实物资产市场的冲击进而直接影响总产出。二是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他一生的资源,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经济单位的金融财富水平,进而改变经济单位的支出水平,最终引起总收入的变动。 4.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货币供求状态从而改变一般物价水平,进而对以其为折算率的股东收益产生影响,这时股东会改变对股票回报率的要求,公司在股东压力下会调整生产,最终影响总产出水平。 5.汇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随着经济的日益开放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货币政策会相互传递。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首先会对一国的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冲击汇率,改变本国的贸易条件,最终改变产出水平。 二、各传导机制在我国的实践 1.利率渠道传导机制在我国的实践。利率渠道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一。央行从1996年到1999年连续七次降息和恢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举措对经济状况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如:直接减少企业财务费用2000亿元,改善了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扩大了企业资金来源;促进储蓄分流,推动了消费信贷的发展。然而基于我国特定经济环境,利率传导渠道在我国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利率非市场化,束缚了利率作为传导中介发挥作用的手脚,同时由于体制原因,银行利率失真,不能准确反映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其次,降低利率的空间有限,导致其作用效果也有限;再次,由于我国金融环境尚不完善,可供我国经济单位选择的替代投资品数量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利率下调对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影响不大,从而削弱了其拉动内需的效果。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在我国的实践。银行信用的授受活动依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于经济运行的主要传播途径。长期以来,在我国真正发挥作用的也是信用供给途径。这是由我国的经济背景决定的:首先,国有银行体系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枢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及货币中介指标的运用主要通过国有银行体系的信用供给渠道来传导。国有银行体系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具有与央行“一脉相承”的优势,故其可控性较强,而其他金融机构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的意识和动力不强;其次,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货币市场相对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居于次要地位,公众参与程度低。资本市场正处于不断规范和完善发展中,还不够成熟,而且资本市场规模不足,不能承担规模过大的融资活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使公开市场业务的直接调控缺乏载体,央行不得不采用贴现率、窗口指导、利率管制等其他调控工具,而这些工具都要通过银行才能发挥作用,从而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性。 但就像利率传导渠道一样,信用供给渠道也不是畅通无阻的,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首先,商业银行的“慎贷行为”。这一问题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其行政色彩很浓,还没有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其二,商业银行过于谨小慎微。一方面由于“严”过其实的制度规定,使信贷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谨慎;另一方面,银行对借款人的经营信息和贷款运用了解十分有限。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除非有着确定的良好的预期,否则不会轻易发放贷款。其三,缺少贷款压力。市场萧条和消费需求不足,使企业没有投资欲望,因此便减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银行的贷款压力减少。商业银行“慎贷”使中央银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这一环节受阻,形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一大障碍。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大企业、中小企业之间的“畸恋”。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大企业,但大企业可不通过银行而直接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获得信用,中小企业对银行更具有依赖性,但实际上却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从而使三者徘徊于“畸恋”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货紧缩时,中小企业生产恶化程度将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受到的冲击力度会更大,此时扩张性货币政策操作无法灵活展开,政策目标难以有效实现。最后,银行体系运作机制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对冗员、机构臃肿、低效的容忍上,人为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环节,使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拉长,力度减弱。 3.资产组合效应渠道传导机制在我国的实践。由于消费者风险的存在使资产组合效应渠道传导机制在我国的效力不强。消费风险越大,消费的机会成本越高,消费者对消费品的购买就越少,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这无疑使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实物市场的冲击效果大打折扣。以耐用消费品为例,房地产市场疲软对居民产生的信贷约束、住房政策的多变、配套服务的滞后、“豆腐渣工程”的时有出现等因素都加大了居民购买住房的风险。在我国,消费风险的存在部分地抵消了货币供给增加的资产组合效应。 4.财富效应渠道传导机制在我国的实践。目前我国企业和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存款,而证券和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较少,从根本上缺乏财富效应渠道传导媒介,从而减少了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致经济单位金融财富进而社会财富增加的可能性,所以此传导机制在我国的效力也较弱。 5.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在我国的实践。股票市场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体系中并不是最主要的渠道,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金融市场上,间接融资占有绝对主体地位,而直接融资比重较小,居民的金融资产中占绝对地位的是现金和银行存款,而债券和股票的比例很低。另外,我国股市投机因素过强,股票价格起伏频繁,居民金融资产也因此处于不断膨胀与收缩过程中,消费者还无法将其证券资产的变化与消费支出联系起来,所以股票市场传导渠道不但狭窄而且“路障”较多。但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及居民收入的增加,股票市场规模会不断扩大,股民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使这一传导渠道的作用有进一步增强的势头。 6.汇率渠道传导机制在我国的实践。由于我国人民币仅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而资本项目受到严格管制,汇率途径的传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