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8:58:54 点击数:[] ![]() |
|||||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1992年以后,由于国家 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加大国有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严格控制民间金融活动,多数民间金融活动转入了地下,只有合作基金会等少数由地方政府扶持的非正规金融机构 由于填补空缺得到了短时期的快速发展。 1996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政策上取缔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农村中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 行社脱钩后的农村信用社整体还没有走出亏损,发挥的作用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因而近几年农村中民间金融活动又趋于活跃。除此之外,农村 民间金融市场趋于活跃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经过长年积累手中掌握了一定规模的资金,一时没有合适的生产项目去投资,银行利率又 经过8次下降,加之征收利息税,储蓄存款几乎成了现金保管,收入极低,而股票、期货等新型的投资形式又不能为大多数农民的素质所接受,只能选择比正式利率 高一些的民间借贷市场;(2)农村发展带来了更多样的开支活动,有些活动根本不在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安排内,只能到民间金融市场去寻求资金。(3)乡镇政 府和村级组织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硬性任务,不得不借高息贷款是近几年民间金融交易量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4)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和农户生产规模 小,经营兼业多也与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借贷手续简便、现金供应及时等特点相适应;(5)迅速膨胀的地下经济和其它的非法活动大量涌入农村民间金融市场,既增 加了资金供给,也增加了资金需求;(6)城镇居民和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交易也不断增多。 由于我国还没有对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做过系统的调查统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所以很难从整体上描述和概括农村民间借贷的情况。我们利用今年暑假期 间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在15个省区20个县市做的个案调查资料对目前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做初步分析。调查的15个省区中,东部有3个:山东、福建、广西,中 部有6个:内蒙古、山西、湖南、河北、安徽、江西,西部有6个:陕西、青海、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访谈对象44人,其中借款人25人,放款人19人。 借款案例50起,放款案例22起。我们从中选择了8份个案附在报告后。 对个案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农村民间金融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无息借款比重低,高利贷比重高。从历史上看,虽然农村民间借贷中的高 利贷是不鲜见的,但由于借贷多数还是发生在地缘和血缘关系圈内,碍于情面或有其它方式补偿,大多数的借款多是无息或低息。改革后,随着市场经济意识在农村 的普及和深入,农民对资金的理解和使用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有息或高息借款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这次调查案例并不是以抽样方法获得,但由于区域分 布广泛,特别是样本超过30个,还可以做统计分析。)在这次调查的50起借款案例中,无息借款只有8起,占16%;贷款案例22起中,无息放贷只有3起, 占13.6%.在有息借贷中,低于银行15%贷款利率的,借款案例中有6起,占14.3%,贷款案例中有4起,占21%;高过银行贷款利率的分别占 85.7%和79%,其中超过40%利率的超高利借贷分别为9起和7起,分别占21.4%和36.8%,这还没有包括说不清楚具体数的案例。 第二,大额借款占了一定的份额。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逐渐变得多样,以往小额应急的借款变得越来越少,而大额借款不断增多。在借款案例中,最小的一笔是 300元,最大的一笔是5万元。在贷款案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放贷数额超过1万元的有7起,而1000元以下的仅有5起(详情可见表3-1)。值得注意 的并不仅是大额借贷增多,严重的是所有的大额借贷都是高利借贷,并引起诉讼纠纷,甚至有的酿成流血事件。 表3-1 个案借贷数额分布 借贷数额(元) 0-1000 1000-3000 3000-5000 5000-10000 >10000 借贷案例(起) 17 10 4 11 8 贷款案例(起) 5 4 2 4 7 第三,借贷方式不规范。由于民间借贷多是发生在熟人之间,大多知晓对方的根底,既使是通过中介人,双方也都不陌生。因此,借贷方式非常简单,特别是小额 借贷,有时仅凭口头约定即可完成,即使有借据,写的也非常简单。在这次调查中还没有见到内容齐全、行文规范的借贷双方共有的借据。在借款案例中,口头约定 有9起,占18%;有借据的41起中,有担保人的11起,担保人多为亲戚或村干部,有低押的2起,抵押品是房产或存折,有质押的1起,质押品为身份证,无 人担保的11起;还有16起没有写明是否有担保、抵押或质押。在贷款案例中,无担保的有11起,有担保的7起,有抵押的4起。不规范的贷款占了很大的比 重。 第四,逾期贷款多,由此引起的纠纷影响大。由于借贷方式的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因此,借款逾期不归已成为民间借贷活动中的普遍现象,由此也引 发出严重的暴力流血事件。在这次调查中,50起借款个案中有11起按期归还,22起贷款个案中有7起按期归还。在逾期归还的贷款中有的只还了本金,有的还 了利息还被加倍付息,有的则由担保人代为归还了利息,还有的是通过法院判决要回了贷款,其它方式还有转让债权或用无偿帮工来还贷(详情可见表3-2)。逾 期贷款已经成了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中除高利贷外又一个严重的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表3-2 还款情况分布 还款情况 借款个案(起) 贷款个案(起) 按期归还 11 7 延期归还不加息 9 7 延期归还无偿帮工 9 0 延期归还加息 2 1 延期归还并有纠纷 9 5 转让债权 1 1 请人催收 1 1 拖欠一直不还 2 0 不清楚 6 0 第五,资金使用多样化。在过去,农民通过亲友借钱大多用于青黄不接时购买粮食或播种前购买种子肥料等。现阶段,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和方式远远不能满 足农民生产和生活对资金的需要,不得不到民间金融市场去获取。在调查的50起借款个案中,用于建房或买房的有3起,用于升学的3起,用于嫁娶的4起,用于 农业生产的4起,用于非农生产的9起,用于日常生活的15起,用途不明的12起。其中,用于生产的有13起,绝大多数是用于生活消费,而用于生产的又多是 用于非农生产。 第六,放贷人成分复杂。在我们调查的22个放贷人中,职业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普通农民,也有村干部;既有退休干部,也有城里职工;甚至还有正规金融机构的内部人,以及赌徒。放贷人的收入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详情可见表3-3)。 表3-3 放贷人收入来源分布 收入来源 种植业 畜牧业 林果业 工业 商业 打工 村干部 其他 调查个案(起) 1 1 1 3 6 2 2 6 四、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研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取缔了私有金融活动,所有金融机构都是国有或集体所有,贷款对象不涉及个人或家庭;另一方面,农民参加集体生产,分配、交 换甚至消费都是在生产队的指令下进行,农户发生的只是最简单的现金储蓄行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参与信贷活动。改革后,农户成为独立的财产所有者和生产经 营者。农民收入增长很快,资金需求也更为强烈。农村中不仅有正规的金融机构,还有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市场也不断活跃起来。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为 农户提供了生产和生活上的资金供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①我国区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②2亿多 农户,数量庞大,但单位规模很小,信贷成本高,风险大;③民间借贷市场处于地下状态,缺乏法律规范和保护;④正规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外)与农户之间仅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