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      ★★★ 【字体: 】  
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8:58:27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截至2003年3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已高达3160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这表明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实力增强。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从金融安全以及更好地发挥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性出发,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外汇储备水平和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

  一、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概况的分析

  1994年1月1日,我国成功地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和币值稳定,这是外汇体制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更加令世人瞩目。

  199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仅为212亿美元,1996年12月突破1000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至1399亿美元。从1994年到1997年这四年间,外汇储备累计增长了1187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近300亿美元。1997年7月,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资金急剧外流,外汇储备大量流失,我国虽受一定幅度影响,但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外汇储备没有减少,只是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从1998年到2000年,外汇储备累计增长257亿美元,也就是说截至200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1656亿美元,三年的增长额不如前四年平均增长额。

  但从2001年起,我国外汇储备重新出现新的增长势头。2001年全年外汇储备出现净增466亿美元的历史记录,这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基本消失,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为国际收支顺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18日,我国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年底为2122亿美元。

  2002年全年外汇储备净增74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较上年末增长35%,月均增加61.8亿美元,每工作日平均为3亿多美元,特别是12月份达118亿美元,为月增储备的最高记录。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由于我国全面落实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了较为稳定、透明、有效的市场环境,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加之西方经济仍处低迷,促使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全年超过500亿美元,为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外贸也快速增长,总值达6207.9亿美元,其中出口为3255.7亿美元大大超出预计水平,比上年增长22.3%,进口为2952.2亿美元,增幅达21.2%,外贸顺差为303.5亿美元,比上年增幅高达35%。此外,由于美元利率不断下降,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加之对人民币汇率的预计早已改善,这也起到增加外汇流入,减少外汇支出的效应。从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项目来看,金额也出现了减少。

  总之,截至2003年3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为3160亿美元,较之1993年底的212亿美元增加了14倍,比1996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前)增加1.9倍。这在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二、对外汇储备职能的分析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和地位的物质基础。外汇储备的职能作用主要为:

  (一)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汇储备作为平衡项目。它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入及支出差额的反映。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特别是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通过增加储备资产总额,发挥“蓄水池”的调节作用。在一国由于政治、经济及自然等因素而造成的偶发性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动用储备来加以弥补;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发生结构性不平衡需要采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等较长时期后方能见效的政策措施来平衡国际收支时,也可以动用储备资产加以缓解,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因调整而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外汇储备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其使用及投向,必须与相关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密切结合在一起。

  (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一国货币当局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使本国货币汇率稳定在政府所希望的水平上。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干预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起到积极的效果。但是在面临巨大的国际资本投机风暴冲击时,往往造成储备流失,汇率贬值的结果。

  (三)保证本国的国际信誉地位。充足的外汇储备存量是维持本国正常开展对外经济往来,以及保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物质基础。拥有雄厚的储备,将增强国外贸易商和投资商与本国开展经济往来的信心,有利于吸收利用国外投资,有利于对外支付,有利于定期偿还债务,同时还可以提高该国的国际信誉。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化也是国际有关资信评估机构确定一国信用等级的重要指标。

  三、对如何确定外汇储备最佳水平的分析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交往程度的不同,因此对外汇储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个国家外汇储备水平究竟应该多少为宜,并不存在一个确切衡量标准。

  (一)保持外汇储备存量的一般原则。一般来说,可以确定一个下限和上限,即根据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下限。同时,充分考虑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对外支付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上限。下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临界制约点,而上限则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外汇储备区间。根据该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外经济交往、经济开放程度不断调整外汇储备的存量,有时可向下限方向靠,有时可向上限方向靠。上限和下限应进行阶段性调整。

  (二)衡量外汇储备水平的指标。衡量和确定一国外汇储备水平的因素和指标很多,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大多用经济估算的方式来衡量。一般说来,有三个最基本的参考指标:一是外汇储备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了一国经济规模对于外汇储备量的需求。二是外汇储备与对外债务总额之比。它反映了一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国际信誉。上述两项指标,国际上并没有确切的标准量化比例,也就是说,外汇储备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债余额之比到底应保持在什么水平最为适宜,并无一个统一标准,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以及当时国内外经济环境而定。第三是外汇储备量与月平均进口额之比。这个比例的依据是根据全世界储备总量占进口总额的比而得出的。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储备总额占进口比例从80%不断下降,到70—90年代,下降到30%以下,大约相当于三个月的进口额。但是因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通过对60多个国家的储备与进口比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一国储备量占贸易进口额的40%为宜,以20%为最低限,若低于30%就应采取调节措施,一般按全年储备对进口的比例计算,约为25%左右,即应满足三个月进口需求。

  (三)对外汇储备应保持3个月进口额的分析。笔者认为,上述比例显然过于笼统和机械。虽然外汇储备是一国拥有的对外债权,但是,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债权是如何形成的。一般来说,外汇储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净流入,另一个是资·本项目的净流入,这两者之和组成外汇储备。(在此没有考虑错误与遗漏项目,由于该项目有时数字很小,但变化大时对储备量的增减有很大影响)。如果外汇储备量主要是资本项目净流入,也就是说,该国外汇储备主要是靠国外资本流入所形成的,即该国中央银行用本币购入了流入的外汇。这样形成的外汇储备不够稳定,因为当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时,很有可能引起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汇率的内外稳定机制及其协调

  • 下一篇文章:美国利率市场化及对我国启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析
  • ››加强我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分...
  • ››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撑
  • ››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