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一些国家不断对我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我国改变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使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面对升值压力,我国政府坚持自己的原则,在汇率问题上既独立自主,又高度负责。对汇率的改革,我国政府以自己的时间表和对自己合适的力度进行调整。 2005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结束时对700余位海内外记者做出如下表示,“中国的汇率改革从1994年开始,到现在也没有停止。我们确立的目标是实行根据市场需求、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现在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改革的方案,使汇率对于市场更富有弹性。”为人民币汇率增加弹性,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重要一步,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一环。 1 1994年以来我国汇率政策导向的阶段性差异 对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基调,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规范的政策表述是有差异的。仅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的政策导向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 (1)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始一直到1997年,中国对于人民币汇率强调的是坚持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保持了一定的波动弹性,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8.7元人民币升值到8.3元人民币。 (2)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中国政府为了避免货币贬值危机的扩散,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明显降低,基本稳定在8.28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水平,当时强调的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由“有管理浮动”变成了事实上的盯住美元。这在当时符合我国国情,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称赞。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汇率管理有余、浮动不足,严重制约着汇率对国际收支和社会总需求的调节。 (3)2002年以后,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阶段性增强,对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通常政策表述开始转变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相对稳定”,从政策含义上实现外汇管理政策开始转向强调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的不合理、不均衡的领域。2003年以来,在放松资本管制、发展外汇市场等方面的一系列进展,例如出台的个人留学购汇指导性限额提高、放松对个人合法财产向海外转移的限制、鼓励国内企业向境外投资等等,可以说是这一政策导向的具体体现。 (4)从目前的政策演变看,在保持原来的政策基调的基础上,2005年有关部门在人民币汇率和外汇管理问题上,开始强调“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化均衡调节机制”,这是一个新的政策提法。实际上,从2004年以来中国汇率政策的操作和内在逻辑看,2005年汇率政策的焦点,已经开始转向国际收支的均衡调节。 从目前的政策操作看,强调建立调整国际收支的市场化均衡调节机制,意味着在人民币的汇率政策和外汇管理方面不是仅仅强调汇率水平,而是更为强调影响汇率决定的上游因素——国际收支,包括进出口活动、资本流动、非贸易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政策基调上,开始更为强调推动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支持企业走出去,强调改革中国在外汇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对称管理格局,基本上是外资流进来容易,流出去难;外汇管理对企业严、个人松;对内资严、外资松。整个外汇体制运行的基础之一是强制结售汇制,实际上从体制上就扩大了外汇的供给,抑制了需求。 2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是目前政策导向调整的主要依据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86.59亿美元,同比增长5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 10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2004年中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 2 066.81亿美元,至2004年底已达6 099亿美元。而且这样的势头仍在继续发展,央行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05年1~3月份外汇储备又增加492亿美元。 在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必然引起外汇占款量的相应增加,造成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M2)的大量投放。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平均达到15 700多亿元。为了冲消外汇占款上升对基础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目前央行票据余额已经达到11 070亿元(占GDP8.1%)。大幅增长的票据发行使其成本不断上升,从2004年1月6日到2005年3月10日为止,央行共发行了20 858.5亿元的央行票据,为此央行需付出590.64亿元利息支出(根据各期发行的数量、收益率、以及期限计算,包括已付与应付但未付的票据利息),相当于GDP的0.43%,央行票据的利息支出实际上是准财政赤字。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正在使中国经济过热更加难以遏制,因为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65.8亿美元,而去年第一季度则有84.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面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现状,结售汇体制固然要改,但如果只是强调汇率水平的改变和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合理,不强调建立国际收支的市场化均衡调节机制,恐怕效果难以理想。 3 建立国际收支市场化均衡调节机制,实现我国国际收支的真实平衡 3.1 强调建立国际收支的市场化均衡调节机制,就必然涉及到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管理方式的市场化 (1)从经常项目管理看,涉及到完善进出口核销制度,以及根据市场主体的风险状况和信用程度分类管理的外汇收支管理,而不是对于所有企业都千篇一律的禁止或者允许,要在继续支持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虽然作为大国,经济发展应立足于扩大内需,出口占GDP的比重将会呈下降趋势,但是,出口的绝对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水平看,继续支持出口可缓解我国的就业和内需不足的压力,保持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的内部均衡。增加进口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利于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国民福利和生活素质,但是,增加进口要取决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效果,要由市场决定,由企业自主选择。在继续支持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2)从资本项目管理看,考虑到国际收支的均衡要求。首先,从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角度,就必然涉及到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在国内储蓄持续增长的形势下,由于资金进出渠道不对称,外资大量流入,使得国内资金相对过剩的问题愈发突出,如果不及时开放资本的流出,而只是一味鼓励资本流入,有可能加剧国内的资产泡沫。扩大资本流出不仅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也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还只是部分可兑换。适当放松外汇管制,将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外汇资产,减轻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适时推出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并使资本外逃成为受监管的资本输出,从而使资本与金融账户、经常账户的收益项趋于平衡。从当前情况看,不能采取简单的取消管制的方法,在操作上必须既积极又稳妥,要注意把适当扩大资本输出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健全宏观调控机制结合起来,配套推进。其次,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由于我国企业吸收能力的约束,无法更多地运用各种资源,在国内资本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能填补我国巨大的技术缺口、就业缺口、市场缺口、税收缺口,所以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仍是必要的,但应逐渐取消其超国民待遇,防止其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目前关键是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