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长期货币中性与中央银行独立性      ★★★ 【字体: 】  
长期货币中性与中央银行独立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7:33:3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货币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是货币数量学派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在宏观经济体系中,货币数量的变化只能影响到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到真实变量的一种假说。在货币中性的问题上,短期内货币是否中性争论激烈,而长期货币中性的问题则相对争议较少。下面我们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理论回顾。
1 理论回顾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货币经济不过是覆盖于实务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不发生实质性影响。古典经济学家通常将货币看成是中性的,其理论前提主要是货币数量论、萨伊定理再加上瓦尔拉斯的市场出清即一般均衡理论。由于“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货币只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而不会对实际经济活动如产出等产生任何影响,因而货币对经济是中性的。古典经济学货币中性的观点应该说是长期货币中性的观点,因为休谟己经意识到“在货币增加与物价上涨的中间阶段,货币的增加可以刺激
工业”。当经济对新的货币增长率进行调整时,其间有一个重要的转换期(即通常所称的“短期”)。在这个调整期内,对真实变量来悦,可能会出现很多情况。
  学者认为,对实际货币的需求是恒久性收入的函数,相对比较稳定。外生性的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形成超过需求的购买力,由于商品是货币的重要的替代品之一,最终是物价的上涨,所以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但是,费里德曼并不否认短期工资粘性,如果通胀率正在变化,货币政策就不是中性的。在周期当中(短期内),货币存量的周期变动与实际国民收入或商业活动的周期变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在理性预期、持续市场出清以及总供给函数的前提下,对货币中性的命题给予了证明。下式为卢卡斯总供给函数:
  Y-Yn=h(P-Pe)
  上式中产出(Y)对其潜在产出(Yn)的偏离不过是对实际价格水平(P)偏离其预期值(Pe)的反应;即对没有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的反应。例如,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值时,拥有不完全信息的厂商错误地把价格上升当成其自身产量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从而导致经济中就业和产出的增加。但是在长期,厂商会了解整个市场的情况,不会犯上述的错误。其预期的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上升同样的幅度,所以Y等于Yn,长期中货币是中性的。
  萨金特和华莱士根据总供给曲线作了进一步引申,即如果中央银行宣称增加货币供应,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们会预见到价格水平将会上升,价格的增加等于货币的扩大,因此,Y等于潜在的产出Yn。预期的货币增加不会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此结论称为政策无效性命题。
  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对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攻击凯恩斯主义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一种因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实际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包括不完全竞争、垄断、不对称信息等。由于实际市场存在不完全性,从而存在名义与实际刚性,价格不能够迅速调整从而出清市场。这样需求的冲击会导致产出的实际效应,因此货币至少在短期内是是非中性的。
2 国内外实证
研究研究总结
2.1 McCandles与Web(1995)对长期货币中性进行的实证分析
  McCandles与Web的研究成果,描绘了110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1960~1990年这30年期间年均通货膨胀率与年均M2增长率的关系。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之间的这种简单相关系数是0.95。McCandles与Web的研究表明,如果使用M1,简单的相关系数为0.96;使用M0(基础货币),则系数为0.92。他们的研究还表明,OECD国家的系数为0.96(使用M2),14个拉丁美洲国家的系数为0.99。
  从这些资料和其他类似结论的许多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货币数量论不仅可以运用于通货改革和奇妙的思想试验,也可以非常成功地用于分析现实世界复杂的环境中产生的货币价格的共同变化。2.2 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中性的实证
分析简述
  (1)黄先开、邓述慧分析采用二步 OLS
方法,对中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以及预期到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有无影响做出实证分析,其结论是货币供给的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均非中性。
  (2)刘斌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在估计无约束向量自回归模型后,施加识别条件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识别并得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然后在蒙特卡罗随机模拟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冲击响应分析,实证
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在短期会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在长期不会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但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货币供应量及贷款等会产生永久性影响,而且货币政策冲击短期内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持续作用时间不超过40个月。
  (3)周锦林检验了我国经济转轨之后的“货币中性”
问题,采用 1994年至 2001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包括 M1、 M2、实际 GDP、利率等变量,运用Granger&Sims因果检验法,分别建立货币供给和实际GDP的双变量VAR模型和包含利率在内的多变量VAR模型,在建立多变量VAR模型时,并区分了对货币长期“中性”和“短期”中性的检验。最终得出结论是:1994年至今,货币呈现出“中性’的特怔。我国货币政策以‘货币供给’为中介目标,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4)陆军、舒元在研究中国是否存在长期货币中性时,先分析了货币量的变化是否导致实际产出的变化。对数据的平稳性与协整分析进行了检验,也运用了Grange&Sims的因果关系检验法。其结论为:在长期中,中国货币与产出长期是中性的,或者至少是弱中性的。
3 长期货币中性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货币的长期中性给我们确立货币政策目标提供了
理论基石。因为从长期看,货币是中性的,所以依靠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实际变量的增长尤其是产出的增长,从长期来看也就是不现实的;相反,它还会带来价格水平的上升,诱发通货膨胀。毫无疑问,币值的稳定应该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心目标。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
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及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简称CBI)对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重大影响,这一点已经为众多的经济学家所论证。不能坚持币值稳定为中心目标的国家,大多源于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
  但我国的中央银行仍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从目标独立性看,《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稳定币值是我国中央银行政策的中心目标;从经济独立性看,我国央行虽然按法律规定设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但委员会仅是一个决策咨询议事机构,而不享有实际决策权,而且
金融专家甚少,太多政府官员充斥其中, 政府命令大多不敢违抗;从政治独立性看,我国中央银行也没有相应的独立性。
  综上所述, 由于货币的长期中性,币值稳定应该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心目标。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这正是影响我国实际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实现持久有效地经济增长,将通货膨胀持续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就必须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真正将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心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倡导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使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货币政策的内在
规律去进行操作,真正做到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黄先开,邓述慧.货币政策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6)
2 弗雷德里克 ,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罗伯特·E·卢卡斯著.杨春学,任烈译.论货币中性[J].经济译文,1996(6)
4 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件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0(7)
5 陆军,舒元.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J].金融研究,2002(6)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析当前我国汇率政策导向的调整

  • 下一篇文章:金融创新下货币政策的新运行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长期货币中性与中央银行独立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长期货币中性与中央银行独立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长期货币中性与中央银行独立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