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企业深化改革、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一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也是难以避免的。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要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这就是说,在今后二三年内,要有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市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端企业"铁饭碗"的状况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机制将真正形成。因而"减员增效"是企业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同时,有些职工下岗或失业是由于职工自身问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单一,以及观念落后,适应性不强。
总的看,我国目前的企业职工下岗或失业,主要是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因此,在目前社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由政府大力促进和推动的再就业工程就成为分流安置下岗、富余职工和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的最现实的选择。做好再就业工作,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总是而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而且是长远的战略问题,是当前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头等大事。
三、我国失业主要成因分析:体制型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失业的成因很多,有体制型失业、磨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等。每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失业特点。我国目前失业的主要成因应是体制型和结构性失业。分析失业的成因有利于采取有效手段,解决失业问题。
(一)体制型失业是我国体制转轨的必然产物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不同的制度框架里,失业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此,我们将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因体制转轨引起企业组织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在不同企业、产业和地区间进行重新配置,进入就业--失业--就业的运行过程中,当失业者不能即时就业就形成体制型失业。包括公有经济内部的隐性失业以及隐 性失业显性化所导致的。体制型失业正是造成我国"下岗"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而"下岗"这种现象并不是一种普通现象,在西发达国家比较罕见。因而,我国职工下岗下发达国家的失业是不同的:第一,从劳动关系看,发达国家失业者的雇用合同已被解除,其在法律上和实际上都是完全的自由劳动力。而我国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在法律上仍然维持着,故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劳动合同关系的制约。第二,从劳动活动看,发达国家的失业者在法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内,一般没有任何收入的职业活动。而我国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就业申报和登记制度,还没有对下岗职工的职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也就不能全部了解下岗职工是否在法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某此活动。第三,从经济关系看,发达国家的的失业者从公共福利机构领取失业救济金和享受社会福利,而不是像我国下岗职工那样,从其所属单位或雇主那里领取"工资"和享受有关福利。第四,从上岗时间看,发达国家中失业者重新就业上岗的时间间隔较短。由于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一些下岗职工,由于生产经营等因素的不确定,重新上岗的时间间隔较长。由此也就形成了我国体制型失业的特殊性及其再就业的选择问题。
我们解析体制型失业的再就业问题,我们不能不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体制型就业问题。在延续了30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城镇劳动力资源采取了国家统包统配、安排就业的行政性配置方式。由于想工作就应该、而且真能得到工作,于是大量的潜在劳动力资源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供给。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在自愿的劳动需求一定的前提下,不香港接受计划部门过量的劳动力配给。于是"冗员"和"在职剩余劳动力"的广泛存在。同时,在传统经济体制内,国有企业还不能是真正的企业,由于企业预算的约束软化,企业领导人的地位、权力升迁是和企业规模成正比,而人员规模又是徇企业规模的基本指标之一。因此,每个企业除存在投资饥渴症之外,同样存在就业指标饥渴症,各企业领导都有使本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使职工越来越多的行为偏好。其结果是在旧体制内广泛存在"隐性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是其微观基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正在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在这种变革的制度框架内,企业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就不再依据上级的纵向指令,而是依据市场供求和价格信号,通过成本检验--即最小成本原则来予以确定。这样,在严格的成本约束条件下,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如果不按照成本--收益原则滤出冗员,经济效益就会滑坡,而亏损和微利企业如果不减员增效,就会破产倒闭。因此,大理的隐性失业逐渐显化,形成体制型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负面产物 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科技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就在新的就业岗位产生的同时,传统产业不断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提高本产业的酱有机构成,或使原有产业的劳动者被不断挤出,劳动力供求结构再次变动。当被挤出的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时,则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下的结构性失业。对此我们将结构性失业定义为由于科技进步引起经济结构的改变,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而引起的失业。或者说结构性失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产物。
科技进步导致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必然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调整,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职工的下岗或失业;二是对企业来说,技术进步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法宝,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企业的技术进步对企业职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不适应要求的职工就难免下岗或失业;三是由于技术进步,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会代替部分人力,从而也会使一些职工下岗或失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九五"期间我国要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等量投资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减少,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相对下降。从目前经济现状来看,我国原有经济水平下形成的生产能力大多趋于饱和,多数待业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企业效益低,经营困难。因而依靠科技进步,对现有企业的数量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潜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部分职工的下岗和失业问题。 四、创造就业机会--再就业的根本选择
再就业首先是一个就业问题,其根本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各种就业机会。我国是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的长期存在,决定了创造就业是我国再就业的最根本的战略选择。创造就业机会,首先要求我国在观念上真正重视就业这项工作,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劳动者不能乐业,就等于没有饭碗,这是社会稳定的大事。然而现在我们评价一个地方领导者的政绩,总是习惯于看增加了多少产值、上了多少个项目,很少将就业问题是否解决得好与政绩联系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引起领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