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重大项目的定点权,克服地方的盲目性。功能结构有特色的城市,才是开放性城市,才是有生命力的城市。每个城市有特色、每个地区有特色,才能形成区域性和全国性统一市场,才能消除诸侯经济,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统一。
第二、利用财政金融政策落实产业布局规划,促进工业企业适度集中。企业不论大小,只要向城市和城镇搬迁者都给予一定时期的税收减免,租占土地可以按年逐月交租,贷款方面政府可适当贴息。对在乡村新建的工业企业不再提供任何优惠。用这些措施降低城市的门坎,抑制工业的分散。
第三、在人口密度大、资源特色不突出、地销市场潜力大的地区,政府应适当扶持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发展,指导当地城市大力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产业,增加教育投资,发展与教育相关的第三产业。切忌在这些地区和城市片面强调发展高科技、大力吸引外资搞资金密集型产业。面对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就业出路,空谈走内含发展的道路,是不现实的。在这些地区就业高于一切,只有就业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本质。正常的发展规律是劳动力短缺了,用机器比用人便宜才用机器代替人。我们多的是人,少的是资金,为什么花很高的代价用别人的资本排挤自己的劳力呢?企业效益标准和政府效益标准是不同的,企业效益标准是要素配置结构的改变是否能为企业主增加利润,政府效益标准是全社会要素的配置改变是否能增加就业,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多数人的福利。因此在中国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必须把就业摆在首位,要与当前所谓国际潮流保持距离,不管他知识经济、数字化地球喊得多响,我们只能干我们当前应干能干的事。我们不能指望把几亿文盲和半文盲一个早上都带入信息化社会。当然有些地区由于领导者水平高,有信心可以领导那里的人民在城乡两元结构农村占大头的条件下,用十年超常规的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也不防一试现在就与发达国家接轨,现在就用信息化、网络化水平设计自己的产业结构,不等两个转化就开始两个创新。我们要提醒采取这种发展战略的决策者先算清这样一笔账:新经济能吸纳多少劳动力就业,吸纳不了的怎么办?新科技的产业创造的税收能否把大量失业人口养起来?靠自己的资金技术当然不够,大量外资从哪里来?人家为什么会都集中到你这里来?你给人家准备好了有吸引力的市场了吗?没有本地人的充分就业,本地人没有购买力,对外资外企有什么吸引力?所以全国不能到处都一个模式,都率先现代化,相当多的地区城市的产业结构要利于就业岗位的增加。否则要加速城市化,要化农民为市民谈何容易?!
3、放大控小、以中为重。在正常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必为城市规模操心,让市场去选择。我国目前是城市化严重滞后,要加速城市化,各级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都很强,一旦城市化问题提到他们的议事日程,干劲都会很大,谁也不甘居人后。这本来是大好事,但由于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差距很大,干起来难免有所偏好,把好事变成坏事的教训在中国己经太多了。因此有必要根据我们的国情和官情,对城市的大中小问题讨论一下政府应持的态度。
首先要放开大城市的城门,不要人为控制其规模,也不要人为去扩大。控制大城市的做法己被历史证明是不理智的,只要集中的利大于弊,城市一直在扩大,那一个大城市我们也没有控制住,而且实践证明城市越大效益越好,至今还没有反例。我国现有大城市中确有处于病态的城市,人们怨言很多,但还是不肯离开,并且不断有人向里涌,这说明病的还不严重。试问这些病从何而来?是天生具有的吗?在中国大城市的病态大多是控制的结果,人为因素占主要方面。人们观念上怕城市大,紧关城门,没有开放发展的超前认识,总是被动地应付被实践冲破的现状。所以城市病是人们落后观念,落后规划和城市发展实绩矛盾冲突的必然表现。是人“病”了,管理无能规划不周,用小农观念管大城市,城市不病才怪了。病了的人用城市病吓唬城外的人,这正是中国城市化滞后的重要原因。大城市吸纳外来要素的能力强,市场机制也比较健全,自调解能力强。中央政府对大城市应采取放开的政策,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其次,在中国目前要特别警惕小城市热、小城镇热,在放开大的同时一定要控制住小的,防止遍地开花搞小城镇。小城镇规模不经济,单位面积容纳量小也被近几十年的实践所证明。我们上文已指出它热的根源,这里不在重复。关键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一定要控制住,不符合城市体系结构的小城镇不批准他建,尤其不许用财政的钱向规划外的小城镇投。卡住用地指标是最有效的措施。
第三、各级政府对中等城市扩容要给予支持和指导。中等城市的吸纳力、辐射力开始显现,但还比较微弱,市场机制的调控能力不强,需要政府对这种成长中的城市加强规划和管理。中等发达地区的中等城市,特别是离中心大城市比较远的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的概率很高,该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