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居十之六,而蔗田几与禾田等矣。」范端昂《粤中见闻》也有相同的记载。此书晚出于屈大均书,汤志岳先生在他校注的《粤中见闻》所写的〈前言〉中,已经指出,「资料袭用」于《广东新语》。 (54)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茶园>;卷26,<莞香>。 (55) 参见嘉靖《广东通志》卷13,<舆地志>一。 (56)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茶>。 (57) 万历《顺德县志》卷之十,「杂志第九」,「俗产」记载:「斩附郭之田为圃,名曰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 (58) 卢祥(明中叶人),〈莞草〉诗云:「苑彼莞草,其色,厥土之宜,南海之东,......宜之为席,资民衣食,邑之攸名,实为伊昔。」见崇祯《东莞县志》卷27,「艺文志」。 (59)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鳞语」,「养鱼种」。 (60) 参见《珠江三角洲农业志》(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1976年出版)第6册。 (61) 金堡(康熙时人),《岭海焚余》记载:「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回四十余里,......居人以种龙眼为业,一望无际,约有数十万树,荔枝、柑橙诸果居其三四。比屋皆焙取荔枝、龙眼为货以致富」。 (6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茶园」。 (63) 光绪《高明县志》卷10,「水利」。 (64) 据民国《重修龙山乡志》记载,万历九年(1581)清丈土地的结果,龙江乡田地山塘44974亩,其中塘812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当时基面略比塘面小,加上塘面约占百分之三十多。 (65) 《顺治九江乡志》卷2,「生业」。 (66) 康熙《南海志》卷6,「风俗」。 (67)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一)页82。 (68) 参见刘伯渊,《广东省蚕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维著、黄泽普译:《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5年出版)。 (69)见海关的贸易报告。例如1874年红、白糖的出口量为187942担,1875年为266215担。详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133。 (70) 〈1874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中说,「在广州,它只能提供外国船务情况,而没有可靠的根据来估算实际进出口的货物情况。这里有相当大的进出口旬由民船来往广州以东或以西的沿海各小镇与属于外国的两个自由港即香港和澳门之间所进行的」。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106。 (71) 参见叶显恩,〈地利、传统市场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贸易〉,见《珠江三角历史、地理、经济情况及华侨南洋发展史》(香港: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出版),第47-80页。 (72) 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847-901。 (73) 卢祥,〈莞草〉,见崇祯《东莞县志》卷之七,「艺文志」。 (74)雍正《东莞县志》卷12之10,「烈女传」:「陈氏,名阿申,……嫁刘姓,家贫,为人织席」。 (75)宣统《东莞县志》卷99,「沙田志」1,「公牍」。 (76)刘炳奎,〈东莞草织业简史〉,见《广东文史资料》第15辑。 (77) 《晋书.谢安传》。 (78) 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847--901。 (79)乾隆《广州府志》卷48「物产」。 (80)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货语」,「纱缎」。 (81) 冯式宗,《九江儒林乡志》卷3,「风俗」。 (82) 张臣,〈祝枝词〉,见嘉庆《九江乡志》卷12。 (83) 广东文史馆,《广州编织业概况》。 (84)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三),页1488。 (85)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贸易史》(民国20 年海关总税务司统计科译印),页124。 (86) 参见刘伯渊,《广东省蚕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维著、黄泽普译,《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5年出版)。 (87) 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215。 (88) 汪敬虞,〈关于继昌隆缫丝厂的若干史料及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广州:《学术研究》第6期(1962年6月)。 (89) 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862。 (90)广州《七十二行商报》报导,转引自顺德方志办《顺德修志》(1990年10月出版)第59期;饶信梅,〈广东蚕丝业的过去与现在〉,《国际贸易导报》1卷7号(1930年)。又李本立在〈顺德蚕丝业的历史概况〉(《广东文史资料》第15辑)中说,1920--1929年为广东蚕丝的全盛期。蚕丝产量似为可靠的估计,年产量约为十万担。如包括蚕丝全部产品,则年产在14--15万担之间, 因除蚕丝外每年出口的水结、茧壳等有四万担左右。1918--1920年每年输出的水结蚕茧及丝织品为53458担;1923--1931年每年输出的水结蚕茧及丝织品为48782担。 (91)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食语」,「谷」条。 (9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器语」,「锡铁器」条。 (93) 参见叶显恩,〈地利、传统市场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贸易〉,见《珠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经济情况及南洋华侨发展史》(香港: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出版)第47-80页。 (94) 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865。 (95)龙廷槐,《敬学轩文集》卷2,<初与丘滋畲书>;估算参见注(88)。 (96)据1990年冬,笔者与日本大阪大学滨岛敦俊、片山刚教授在顺德县锦湖镇云路村实地调查的口述资料。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