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中国经济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 【字体: 】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30 15:43:36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但在20多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区域内部的行政区经济分散化与一体化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矛盾与分歧层出不穷,一体化依然面临着众多现实困境。“长三角”地区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区域发展的统一大市场;构筑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区域城市网络化发展;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作用,从而使“长三角”区域内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联系而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整体,以实现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实困境;产业结构;行政壁垒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以及江苏省南部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8个城市,和浙江省北部地区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台州、舟山7个城市,共16个城市的区域。这一区域是我国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2008年这一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9%的GDP、25%的财政收入、37%的出口总额,截止2008年底的30年里,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中,有近50%的外资投到了该地区。长三角地区成为当前我国实力最强的区域,对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要想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实力进一步提升,必须走经济一体化道路,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最终实现整体联动发展。然而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长三角”经济整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20多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区域内部的行政区经济分散化与一体化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矛盾与分歧层出不穷,一体化依然面临着众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障碍

“长三角”城市群地处长江人海口,一条长江是促进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它也是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较为显著的自然天堑。这一自然阻力使得长江南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北岸。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环绕杭州湾,杭州湾也已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自然天堑。长江、杭州湾这两个自然屏障,直接导致江苏的长江以北3市与杭州湾以北3市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度显著下降,从而形成两省南北两岸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水平都有一定差异。

(二)首位城市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佩鲁指出:“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一般来说,在“增长极”初期以“极化效应”为主,当发展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减弱,“扩散”效应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现在上海仍处在增长极的初期,对周边地区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区域经济竞争大于合作。当然,目前上海正在调整其产业结构,试图以梯度推移理论为依据,在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同时,增强城市间合作,以“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产业结构趋同,经济效益不高

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12个,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城市有11个,选择石化业的有8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lT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等方面。这势必会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状况的进一步加剧。此外工业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也非常明显,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间的关联度与协作性较差;技术创新不够,资助开发能力薄弱;真正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不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产业布局上各自为政,重复布点严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进而影响增长极“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

(四)行政区分割造成行政壁垒

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导致统一的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所割裂,行政区产业结构呈现趋同态势,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完全实现共建共享。“长三角”地区分别属于江苏、浙江两个省和上海市,行政区划构成了严重的壁垒,阻碍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减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是经济资源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主要特征为阻滞要素的自由流动;积极争夺企业进入,限制企业流出;鼓励产品流出,限制产品进人,限制竞争,特别是保护本地区的落后企业和产品。

(五)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各个地方政府单方面追求经济总量GDP的高速增长,在目标、任务和动力相似的情况下,每个省市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由政府规划或投入(或政府主导投入)的港口、机场、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最典型的是深水港之争,突显了区域壁垒的弊端。因多年来缺少协调,出现了很多矛盾。百年来,上海一直在追寻着建造一个深水良港,由于行政区域壁垒,上海的这一愿望多年未能实现。江苏沿江各市重复投资了大量的集装箱码头,从江阴到南通60公里岸段,有68个万吨级泊位,平均0.9公里就有一个;与此同时,深水泊位极佳的宁波北仑港,却因为缺乏货源支持,设施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上海最终投资300亿元在大、小洋山建设国际深水港。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江苏、浙江与上海港口对垒的局面,从而因货源不足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

早期工业化过分强调了经济效益,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道路,使得后期治理不仅增加了难度,而且加大了治理成本。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太湖最为严重,总氮、总磷污染较重,且湖岸区较湖心区污染更重。大气污染同样十分严重,江苏南部、上海和整个浙江都是酸雨污染区。16个城市中有14个属于酸雨控制区,几乎整个“长三角”都处于酸雨的威胁中。

   

三、针对长三角地区的现实问题的对策建议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问题已不再简单为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国家战略问题。“长三角”地区只有打破原有的行政体制的束缚,在竞争的基础上充分合作,才能使得“长三角”区域内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联系而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整体,以实现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卜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区域发展的统一大市场

历史上形成的行政壁垒,如果不进行体制性的变革,仅仅依靠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无法被冲破的,其后果将深刻影响经济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确定区域的发展形态,并围绕着发展形态的要求进行体制再建。不但能从根本上冲破传统的体制性壁垒,而且能够比较到位地建立起新的区域组织与管理体制。这种发展,既有利于整个国家在促进经济与社会一体化过程中的统一规划与部署,也有利于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目标及追求是实现一体化组织内部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而这正是市场的功能所在,因此,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构建统一大市场。

(:)构筑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区域城市网络化发展

加快区域内各省市间基础设施的连接,形成发达的地区交通枢纽,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森工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 下一篇文章:农民工回流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及农民收入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探索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 ››加强我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分...
  •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
  • ››继续深化对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
  • ››探讨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
  • ››浅谈M证券公司薪酬体系的完善策略
  • ››高技术企业价值产生的实证分析
  • ››论我国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企业的策...
  • ››以色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产生的...
  • ››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解析
  •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
  •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力图突破城市边界...
  •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浪...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