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中国经济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思考      ★★★ 【字体: 】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30 15:42:3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目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及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第四增长极在哪里?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否形成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尚未明确界定。社会各界对“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概念有多种表述。最权威的说法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但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理空间,“周边区域”到底指哪些区域?对此,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比较典型的说法,如皱筱乐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包括浙南、粤东、赣南在内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是一个面向台海,具有地域水平分工特征,并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区位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又如陈朝宗、王秉安认为,“从狭义上说,海峡西岸经济区应指福建、江西两省和浙江南部的温州、丽水、衢州、金华等四个市及广东东部的汕头、揭阳、梅州、潮州等四个市。”本文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的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和广东的汕头、揭阳、梅州、潮州及江西东南部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所组成的一个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增长极。在这样的区域发展格局下,福建发展的滞后将使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经济断裂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将带动福建、赣东南、浙南和粤东地区经济的发展,使这些地区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四个增长极。另一方面,福建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有80%的台胞祖籍在福建,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人文关系,决定福建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助于为将来与海峡东岸的台湾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极富前瞻性的战略构想。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优势与劣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但能否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成“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应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放在全国区域竞争的大格局中去比较。
  
  (一)优势
  1.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与台湾隔海相望,西倚赣、皖、湘广阔内陆腹地,毗邻港澳,具有联接两岸三地的区位优势。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来说,最重要的是其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福建与台湾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通的“五缘”优势。地缘近,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血缘亲,台湾80%的同胞祖籍在福建,两岸交流、交往十分密切;文缘深,台湾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与福建相近、相形;商缘广,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台资企业数量在全国排第三,商业往来非常频繁;法缘久,从历史看,经中央授权,台湾一直归福建省管辖的。”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加强与台湾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4个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漳州、福州2个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开通了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的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同时,开辟了一批沿海口岸与金、马、澎地区的海上客运直接往来和直接贸易货运直航。此外,福建还有35个台轮停靠点、27个对台贸易口岸,每年有40万台湾同胞来闽,长住的约有10多万人。近年来,闽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民间交往活跃,带动了学术、科技、教育、体育、青少年等各方面交流合作的发展
  2.丰富的岸线港口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重要的优势之一是丰富的岸线港口资源。海峡西岸经济区岸线资源极其丰富,共有6990公里海岸线与台湾相望。其中,福建海岸线的大陆线3324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海峡西岸沿海已形成功能较为全面的港口群,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汕头港、温州港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主枢纽港,其中厦门港、福州港已进入全国十大港行列,加上海峡东岸的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五大港口,海峡两岸汇集着中国沿海最密集的港口群。众多的天然良港是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3.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个别地区如厦门已进人工业化的后期,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和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数据表明,2005年,福建GDP为6560.1亿元,粤东GDP为1674.38亿元,赣东南GDP为1259.37亿元,浙南GDP为2226.02亿元,海峡西岸GDP达11719.87亿元,如果加上海峡东岸台湾的27203.3亿元,那么,整个海峡经济区2005年GDP为38923.17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1.4%,如果按照这一经济总量看,整个海峡经济区在全国排位可能是“第一”或“第二”。
  (二)劣势
  1.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福建经济发展的最大自然障碍就是多山。绵绵群山造成的结果是道路崎岖,地域封闭,信息不灵。落后的交通一直是阻隔福建与中原联系及福建内部交往的屏障。加上历史上福建长期作为国家的对台前线,因而造成福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健全。近几年,福建许多较为著名的民营企业,纷纷把自己的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商务中心等核心部门从福建迁往上海、北京甚至香港。很多“闽商”也“舍近求远”,纷纷到外地投资。

  

  有数据表明,目前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数量已达250万人,其中在上海办企业的福建人达30万人,在北京注册的企业有5000多家,年产值逾500亿元。近些年来,福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交通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仍然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
  2.城市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福建因为多山,人口分布分散,未能形成大的都市群。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的建成区人口之和不到福建人口的10%。而同样是多山的日本,70%以上的人口却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与珠三角、长三角龙头的广州、上海这些大都市相比,福建不仅在人口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在城市化上也是小巫见大巫。严格讲,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座城市只能算是“中小城市”。
  3.科技与教育水平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福建的教育和科技投入较少。福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偏少,以致科研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课题组《2003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资料显示,福建“专业技术人员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居全国第15、20位,“万人R&D科学家工程师数”、“企业R&D科学家工程师比重”分别居全国第14、2l位。又据《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资料显示,1985年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福建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在第20位至第28位之间徘徊。这与福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的经济实力相比极不相称。浙南、粤东、赣东南也是科教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
  2006年3月,“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列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表明海峡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述我国绩效预算改革的国际背景

  • 下一篇文章:论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探索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 ››加强我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分...
  •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
  • ››继续深化对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
  • ››探讨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
  • ››浅谈M证券公司薪酬体系的完善策略
  • ››高技术企业价值产生的实证分析
  • ››论我国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企业的策...
  • ››以色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产生的...
  • ››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解析
  •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思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