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发展市场经济;运用价值规律的根本理由。但应当看到另一方面,市场机遇、市场信息、参与市场的能力、市场决策能力、市场运作手段等等,对每个人或每个企业并不是均等的,甚至相差十分悬殊,因而从市场获得的有的是利润,有的是亏损,即使是盈利也有大小多少之分。这样,市场虽然只有一个,但参与者却有三六九等之分。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二重作用,既可使一部分人富起来,也可能出现一部分穷人,发生两极分化。只要价值规律存在并发挥作用,必然发生两极分化。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和政策,以削弱乃至消灭两极分化,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对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覆盖面的认识问题。市场及其运行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是不是覆盖全社会的呢?不是。现代经济学早在上世纪初就已观察到了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现象,即市场在某些领域不能或不宜发挥作用。例如,义务教育领域、社会公共卫生领域、党政机关权力部门,等等。市场机制不能进入这些领域。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有必要树立市场与非市场的界碑,避免市场进入失灵区或误区。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市场负责效率,而政府负责公平。二者虽然有分工。但又要协调。过去处理这个关系时,也曾出现过偏颇。政府为追求GDP更快增长,或限于自身财力,往往本应由自己负责解决的问题却推向市场,靠市场去解决。如,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公务员的工资问题等等,本应由政府去解决,但却部分地推向市场。结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市场机制充分展示了才能,却损害了公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如此之快,同政府反哺农业不到位也有一定关系。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上,也曾过分强调市场作用,而忽视政府应尽的责任。一般说来,至少有10%的人买不起住房,只能住政府的廉租房,千万不能把这些人推向房地产市场。政府要加快廉租房建设工程。 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行政区划与商品流通的关系。有些地方规定,本地企业或居民只准购买本地生产的商品,或不准外地商品进入本地。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哪里的价格高,它就流向那里。如果画地为牢,限制商品流动,不准开展竞争,将损害效率,保护落后,不利于生产发展。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竞争的经济。只有通过开放和竞争,才能形成协调的区域关系,形成带动力强、联系密切的经济圈或经济带。 三、如何进一步着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规律问题 总书记在报告中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把握******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还说,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在这里只谈一谈如何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规律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按现在的认识,这些规律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表现为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经济发展过程的某种共同本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时间节约的规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规律,等等。第二类是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的某种共同的本质。如。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第三类是在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特定的经济规律。表现为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定的本质。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以上三类经济规律都是人类必须探索和揭示的规律,也都是经济科学和经济学者面临的研究任务。 (一)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探索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时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和贯彻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要特别关注两个“没有变”和“六个新”。所谓两个“没有变”是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我们探索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同时,又要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深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当前,我国面临“六个新”,即“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对这“六个新”一定要深入研究。牢牢把握住两个“没有变”和“六个新”,就会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探索经济发展规律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探索和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立足于国情之上、深入国情之中,认真调查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按照这样的态度考察我国的现实经济生活,发现我国基本社会经济制度中有一些内在运行的规律值得研究。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权发展规律;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规律;三是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规律;四是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五是区域经济梯度协调发展规律。这些制度、方针和政策都是立足于实际之上,是对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正确认识或反映。除以上这五条规律外,还要对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关注的五大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在当代中国发生作用的形式和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三)兼收并蓄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西方经济学一般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永存或不变为前提,因而它不研究这种基本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是探索经济运行层次的规律。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首先研究和揭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个前提下,再研究各个层次的经济运行规律。现在看来,就研究经济运行不同层次的规律而言,西方经济学的成果更多一些。他们不仅有定性的东西,也有定量的东西,甚至用模型表达出来,值得借鉴。事实上,我们过去也吸纳了西方经济学中不少有关经济规律的东西。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恩格尔定律、吉尼系数、消费函数、收益递减规律,等等。至于专业性较强的也有,如,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库兹涅茨周期理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奥肯定率、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乘数原理以及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转移规律(定理)、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演变规律、霍夫曼的工业结构演进定律、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变动规律等。西方经济学已发现并阐明的这些规律及其他经济规律,即使是符合当时的实际,但也未必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因而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对它们加以检验,以判断是非,对我国经济学者来说,更重要更紧迫的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近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