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中国经济
   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 【字体: 】  
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30 15:41:58   点击数:[]    

各种不必要的强制与束缚,充分保障人们的消费、择业、生产、交易、居住、投资等自由权利的行使。

第二、尽量控制并逐步缩小地方各级政府的规模,经常审核各部门机构的权限并适时减少其事权,必要时可合并、裁撤实已阻碍经济发展的机构与部门;同时,尽量降低、直至废除针对企业的各种摊派与收费。

第三、逐步破除原有垄断行业或部门的制度性进入壁垒,允许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平等参与资源的开发,进入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行业;缩短企业开办的登记注册时间,降低企业的进入成本。

第四、逐步消除任何形式针对不同企业的有关税收、融资、退出等方面的歧视,实现资产的自由组合与企业间的自由兼并。

第五、加强法治社会的构建,实现司法公正,对于各种欺诈、侵权、权利滥用等非法行为依法予以惩处;目前,尤其要加大执法的力度。

第六、要密切关注市场化进程中发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并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市场化进程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只要地方政府能够提供一个充分自由、平等竞争、税赋适度、法律庄严的环境,就可以实现本地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三)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立法,鼓励植树造林。

西部地区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财政部已将今年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支出由70亿元增加到120亿元,并打算在5年内共支出1100亿元,支持西部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事业,这无疑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西部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无须多言,长江水患、黄河断流、沙尘肆虐等莫不与西部地区的生态恶化密切相关。资料表明,我国荒漠化土地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西部地区的生态恶化固然与气候、人口等自然因素有关,但乱砍滥伐、超载放牧、毁林垦荒等人为活动,则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退耕还林(草)、荒山绿化、封山育林等,不失为针对性较强的策略与措施。

显然,上述措施仅仅是一种事后补救,其预防作用是未来的事情;这些措施究竟能否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持久的效力,仍是一个变数。我国植树造林运动开展多年,“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也颇具规模,但是,生态建设的步伐总是赶不上土地荒漠化的速度。至今,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的生态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之所以发生的根由。其实,问题不难明白,在经营的自主权与自利的合理性被认同以后,土地、山岭、草场等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产权的界定与转让等)并未与之相配套、相适应。当一群利己的人要共同利用某种稀缺的公共资源时,这种资源终将被耗尽,这一机理近乎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常识。试问,当看到邻居家的山羊在集体拥有的山坡上啃吃草根与树苗而未被施以严厉的处罚时,这家农民怎能安然将自家的羊只圈在院内而不加效仿呢?植被破坏与草场退化的症结正在于此。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产权制度作保障,无论退耕还林还是修复牧场,其效果极有可能是短暂的,除非在高成本条件下施加某种强迫和管制。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导出,稀缺资源最优配置与利用的先决条件是私有产权的制度安排。宁夏南部山区私有水窖的长期合理存在便是一项有力的例证(曹远征、邹蓝,2000)。

必须指出,承包制不过是对私有产权的一种模拟。假如将承包的期限无限延长,两者即可等同。因此,承包制模拟的真度取决于承包期限的长短。这就是为何要将林地的承包期延至30年或70年。然而,承包毕竟不是私有,林木的生长期本来就很长。当承包人发觉林地仍不能作为财产世世代代地传下去时,承包制所固有的短期行为就会显现出来。所以,面对西部大片的荒漠化土地,通过立法确立事实上的私有产权安排,并非不可考虑。

我们固然应对广夏公司在沙漠化土地上的获利性开发给予赞赏,但要求每位植树造林者都能获利,显然是不现实的。生态效应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外部性,需要对植树者予以相应的补贴,由此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国家规定,每退耕还林一亩,补贴粮食300斤,连续7年,就是一个正确的办法,但是,如何补却大有文章。现在的作法是,完全由政府操作和政府行为:国家把粮食调往退耕还林的地区,各级政府官员由下逐级上报退耕还林情况,由上逐级下拨补助粮食。于是,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了大量基层官员与农民合谋欺骗上级的事情:退耕还林的补助拿了,地照样在种。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另换一个政策思路呢?

比如,由民间成立一中介组织,就像很多发展中国家从事小额贷款的非盈利机构。政府通过拍卖特许权或财政贴息贷款方式,把用于退耕还林的粮食贷放给这样的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与农民签订退耕还林的商业合约进行实施。这样,就建立了与前述行政操作完全不同的制度框架。农民面对的是商业机构,不是基层官员,商业信誉会对其形成约束,不会再去欺骗对方,否则,就会受到违约制裁,受到乡土社会的舆论谴责和道德制约。政府对中介机构的监督也易于进行和较有保障。首先,改变评估的标准,从退耕面积变成林木成活的面积。其次,对于守法经营和确有成绩的,政府可以免其利息甚至可以少回收或不回收本金,以资鼓励。对于违法经营和不退耕还林的,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进而给予以制裁。再次,对于违约的农户政府也有办法处理。这样,退耕还林的一整套商业经营模式就会逐步形成。政府从退耕还林中会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中介组织也会在经营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农村中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和重要的经济力量,农村的市场制度也就会建立和发展起来,农民也会在经营林木中与中介组织建立起全新的关系,新的观念也会在农村树立起来,政府改革和政府行为也会规范化。与此同时,依托于中介组织,可以进一步建立和发展活林木市场,使得林业的经营真正走上市场化的道路。西部大开发也将作为激发深层次改革的催化剂而载入史册!

<参考文献:

黄肖广,1996:《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保护主义》,《经济研究》第2期。

吴江,2000:《中美西部开发的对比与启示》,打印稿。

周业安,2000:《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经济研究》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课题组,2000:《寻求更有效的财政政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研究》第3期。

左大培,2000:《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的非效率性》,《经济研究》第5期。

曹远征、邹蓝,2000:《资源稀缺性对于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以西北水窖制度的演变为例》,《天则内部文稿系列》第3期。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取消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 下一篇文章:911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探索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
  • ››加强我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对策分...
  •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
  • ››继续深化对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
  • ››探讨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
  • ››浅谈M证券公司薪酬体系的完善策略
  • ››高技术企业价值产生的实证分析
  • ››论我国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企业的策...
  • ››以色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产生的...
  • ››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解析
  • ››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