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2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有与其总收入相一致的变化特点:1990-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1%,其中1990-1996年年均增长19.1%,但1997-1999年年均仅增长4.7%,其中1998年增长3.44%,1999年增长2.2%,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慢的一年。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来看,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1990-1999年年均增长12.1%,其中1990-1996年年均增长17.5%,而1997-1999年年均只增长2.1%,其中1998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下降,下降幅度为0.46%;1999年进一步下降了1.2%。与此同时,1990-1999年农村居民劳动报酬纯收入年均增长18.3%,比同期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增幅高4.2个百分点,其中1990-1996年农村居民劳动报酬纯收入年均增长21.7%;1997-1999年,农村居民劳动者纯收入增长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11.8%的较快增长,比同期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快9.7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构成比重变化来看,1990年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占其纯收入总额的76.76%,到1999年这一比重下降到65.5%,9年间下降了11.2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居民的劳动纯收入占其纯收入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20.55%上升到1998年的30.0%,9年上升了近9.5个百分点。 上述变化说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幅度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大幅度下降的结果。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之所以快速增加,一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二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三靠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四靠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打工收入。而目前农村居民赖以增加收入的四个因素均发生了变化:农产品基本上已呈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价格上涨的空间已经很小,仅靠增加产量不问市场需求已不可能增加收入;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正在进行之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就业岗位减少,城镇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农村居民进城打工的困难加大;农村城镇化严重滞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 1、占农民收入绝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进而导致农民收入的徘徊不前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则是农产品的价格自1997年以来连续三年持续下降:表3是1997-1999年与农民收入有关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化情况,由表3可以看出,1997-199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22.9%,主要农产品如粮食、经济作物、禽蛋产品、干鲜果品、水产品等价格的下降幅度均在20%以上,这使得农村居民向国家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在零售市场上向非农居民出售的农产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降:1997-1999年,我国零售物价总水平下降了4.8%,但其中的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在15%左右,其中粮食价格下降14%、禽蛋价格下降14.5%、鲜果价格下降12.4%、水产品价格下降10.8%。因此,在1997-1999年农业丰收、农产品增产的情况下,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反而下降,从而导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下降。
表3:与农民收入价格相关的各种物价指数单位:上年=100 |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 零售物价指数 | | 总
指数 | 粮食 | 经济作物 | 禽蛋
产品 | 干鲜果 | 水产品 | 总
指数 | 粮食 | 禽蛋产品 | 水产品 | 鲜果 | 1997 | 95.5 | 90.2 | 98.0 | 101.8 | 88.6 | 91.7 | 100.8 | 92.1 | 101.3 | 101.2 | 92.1 | 1998 | 92.0 | 96.7 | 91.2 | 86.9 | 94.5 | 93.9 | 97.4 | 96.9 | 92.6 | 94.2 | 95.7 | 1999 | 87.8 | 87.1 | 83.7 | 88.5 | 88.1 | 92.5 | 97.0 | 96.4 | 91.1 | 93.6 | 99.4 | 97-99年下降% | 22.9 | 24.0 | 25.2 | 21.7 | 26.2 | 20.3 | 4.8 | 14.0 | 14.5 | 10.8 | 12.4 | 2、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下滑且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劳动收入增幅下降 自1996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在生产能力过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较多,亏损增加,导致其发展速度连年回落,从1996年的21%下降到1999年的14%。与此同时,由于乡镇企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1998年在当地转移的劳动力中,只有10.8%在乡镇企业就业,比1995年下降了19.2个百分点。仅1997年和1998年两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比1996年减少900多万人,1999和2000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继续减少。由于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靠乡镇企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秩序日益规范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而国有企业技术设备先进、工人素质高、信息渠道畅通、购销系统基础健全、产品质量信誉好、综合竞争力强的比较优势占到了上风,加上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使一些污染大、对生态损害严重、资源浪费大的乡镇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这种环境下,近两年很多乡镇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大量的农村工人的失业,使得农村居民从乡企劳动报酬收入下降。 3、城市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 我国经济自从1993-1999年连续7年增速下降,许多企业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倒闭,城市下岗职工逐年增加,1999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6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三年都在3.1%以上。在大量国有职工下岗失业的情况下,许多在城镇企业做工的农民工更是难以保住其工作岗位,自1992年起连续5年农业劳动力净减少之后,1997年以来农业劳动力又变为净增加174.5万人。再加上一些城市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采取限制的措施,农民在农村以外寻求就业的政策环境更加恶化,另外小城镇建设进展不快,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困难,因此农民的企业劳动报酬收入增幅急剧下降;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连年低迷、企业的投资热情不高,新建、在建工程规模有限,农民从事建筑工程的劳动报酬收入增幅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4、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了农村居民集体组织的劳动报酬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从农村居民劳动报酬收入构成的变化可以看出,1997-1999年集体组织的劳动报酬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是农村居民劳动报酬收入保持相对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由于近两年国家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农田水利设施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增加了农村居民以工代赈的规模,使得农村居民的集体组织劳动报酬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1998年,在农村居民其他各项收入增幅均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只有集体组织的劳动报酬收入出现19.1%的增长;1999年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下降3.3%的情况下,农村集体组织的劳动报酬收入增速达到10.6%的较高增长。这正是近两年国家增加专项经济建设国债并配以银行贷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对农村居民实行以工代赈、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停滞不前对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影响到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 由于收入是消费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减慢明显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1990-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7.9%,而1997-1999年则因为收入的停滞不前而导致消费支出平均每年只增长0.1%,其中1997年增长2.9%,1998年下降1.7%,1999年下降0.8%,见表4。 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1990-1996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20.7%,而1997-1999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仅增长2.8%,增长速度比1990-1996年降低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的减慢,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的幅度在减小,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在减慢。 3、农村居民收入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