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外部冲击的情况下)经济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率和增长速度的各种组合。
除此之外,政府亦很难对调控的效果予以控制。我们知道,如果投资决策是由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做出的,那么这种投资决策就是合理的,即使失败,市场本身也会做出有效的调整。但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调整过程中,经济各部门原有的比例关系势必遭到破坏,进而导致相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导致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计划进行调整。如此循环反复,经济的最终变化实际上是非常难以预测的。 复杂性之五:
当前的宏观调控已陷入利益博弈的汪洋大海,必须权衡宏观调控的成本与收益才知道宏观调控是否有效撇开宏观调控美丽外衣,它从来都是利益分配的一种方式。只是在过去,由于宏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中央直管的国有企业以及地方国有企业,因此,属一个锅里分饭吃,利益矛盾和分配效应还不是太尖锐。
但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中国,本轮宏观调控已经鲜明地反映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国有、民营以及外资之间的利益博弈、国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博弈以及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博弈关系来。其中,中央与地方博弈、国有与非国有的博弈是博弈的主要线索。
这里面的博弈关系是复杂的,不能简单以“治热”而论,还要看调控的总体成本与收益。譬如,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央不搞宏观调控,则最终的呆坏账要由中央银行来买单;中央搞调控,则所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则几乎完全由地方来承担。
中国的宏观调控究竟有效否,不仅要看调控目标是否实现,在很大程度还要看中央所承受的未来成本与地方所承受的眼前成本孰高孰低。但是,总体成本与收益如何呢?我们很能判断。
铁本及其新项目事实上已经宣判死刑。可想而知,在政府强势的过热整顿中,全国还将有陆陆续续有一大批类似的企业被宣判死刑。那么,被征的地怎么办,谁来补偿,招的工人怎么办,还有就是当地的经济势必一落千丈,这些损失都由谁来管?据当地估计,铁本的全部损失可能高达50亿人民币。显然,如此巨大的宏观调控成本被调控者轻易忽视了,也被许多断言经济过热并主张调控的人轻易地忽视了。
复杂性之六:
宏观调控必须在就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物价稳定等不同的目标之间再次进行权衡,而这样的取舍可能是非常痛苦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证明,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仍然存在替代关系。与此同时,各国有经验表明,为创造同样的就业量,随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所需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越来越高。如美国,已出现所谓的“无就业增长”,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可以说对应于每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就业增长每况逾下。200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9.1%,新创造就业机会800万人。2004年政府计划新创造就业900万,显然,没有高过2003年的增长速度将很难实现这一目标。
过分地打压经济将导致过高的失业。考虑到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000万,下岗失业工人数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数千万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在去年已经明确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如果突然放弃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主要取向,将防治通货膨胀作为政策的主旨,继而带来失业的上升,是否真的是明智的选择呢?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货膨胀是人人吃亏,失业和就业却是绝对的两极分化。
经济增长速度一旦降低还将带来其他的代价。譬如,中国的不良债权问题、财政问题等等都会迅速恶化。这同样是我们难以承受的代价。
复杂性之七:
宏观调控主要面向的是短期问题,而中国事实上出现的却是长期问题,长期问题用短期办法来解决,其命中率值得怀疑表面上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过热。往长远看,中国这一轮增长其实是要通过重化工业的升级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成为工业化国家的问题。这个问题后面最大的矛盾则是中国的快速增长与全球资源约束的矛盾。须知,迄今为止,全世界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所形成的全部工业化国家的人口不过区区7亿,而中国却要在几十年内让世界平增16亿工业化国家人口,让全球工业化国家人口增长两倍还不止。
中国崛起必然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全球资源约束的矛盾。这也将是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个长期问题,其解决办法更多地要依赖于制度创新(建立起更加严格的环保制度、资源节约利用制度),尤其是技术革命,而不可能指望宏观调控能够根本性地解决这一尖锐的矛盾。
说到底,宏观调控适于应对短期问题。却不擅长解决长期问题。长期问题还是用长期办法去解决地好。我们不必担心中国会饿死中国,相反中国的强劲需求将成为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契机。
最后,笔者想再次强调的是,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主导意识仍然是防过热和结构失调。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资源配置或结构调整的功能实际上已经交给了市场。我们不仅应该相信市场能够消除短缺,而且应该相信市场能够消除过剩;不仅相信市场能够导致总量平衡,而且相信市场能够有效地进行结构调整。
有人说目前的宏观调控是不知应该踩刹车还是踩油门。其实,当前调控中最大的危险在于,我们行走在一片复杂的沼泽地中,并且我们也许根本不知道这台新车的刹车和油门在哪里。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