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微观上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      ★★★ 【字体: 】  
微观上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7 00:03:3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国有 企业 改革已经成为近些年 中国 经济 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国有资本的退出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考虑。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原则与改革战略出发,如何从微观上看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方式以及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对策,对国有企业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组;国有资本;退出
   
  一、国有企业的改革原则与改革战略
  
  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像中国这样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泛、资产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这种情况既与 社会 主义公有制经济的 发展 要求有关,同时也是与我们长期以来对国有经济如何占主导、如何发挥优势的认识偏差相联系的。因而在改革战略上,必须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参照西方国家的有关经验,对国有企业的数量界限以及行业分布进行重新选择和定位,以为国有企业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明确重点、选定目标。
  国有企业的改革原则和改革战略是,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存量资产的调整,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有经济必须进入的领域,依托新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力度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不必进入的领域,坚决地退出来,即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推动和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这一原则,国有企业不应该也不必要遍布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而是应该在适合并需要其存在的领域和行业壮大发展,即区分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领域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调整改组和改革。
  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全部产权归国家所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国有经济覆盖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这就造成了国家投资的分散和国有资本运营的低效率。事实证明,国有经济战线太长,布局过于分散化,必然造成投资浪费和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低下,导致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竞争性行业的非国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计划体制下承接过来的国有经济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暴露出很多的 问题 ,如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没有积极性、企业无生机和活力、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资源配置重点不突出、产业结构趋同等。
  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的退出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退出并不是硬性地规定国有企业必须一下子退出某些竞争性行业和领域,而是要允许其他所有制企业进入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并与国有企业展开公平的竞争,由市场决定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赢利水平比较高的个别竞争性部门,只要国有企业有竞争优势,同样可以存在,一旦失去竞争力,就应该退出。
  
  二、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方式
  
  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根本性变迁,这种变迁是用一种较高效率的产权制度来代替低效率的产权制度,这是一个宏观范围内的国有资本的大转移。我国的国有资本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国有资本如何选择适当的方式退出,将决定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成效。关于国有资本退出的方式,从微观上来 研究 :
  1.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国有资本退出。这是在所有退出模式中,市场化程度最高、最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市场价格的一种退出模式。但由于受到我国证券市场国有股不能流通的 历史 遗留问题的 影响 ,使得国有资本通过证券市场退出的模式在 目前 看来尚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同一市场中人为分离的界限终究要被打破,股票全流通是大势所趋,国有股流通是迟早的事,证券市场必将在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2.产权交易市场竞价退出方式。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竞价转让国有产权,其转让价格和转让对象完全由市场决定。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黑箱操作可能带来的诸如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产生。这一模式以其市场化程度高、公开、透明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育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各地产权交易市场还在各自为战,分割现象比较严重,产权交易方面还存在一些 法律 空白,产权交易行为也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3.转让信息发布出去,约有收购意向的投资者前来,通过协议的方式转让国有资产,对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可以实行资产变现,对于效益不好、负担沉重的企业实行资产对冲,对于那些亏损严重、负担太重的国有企业可以实行资产补贴,对于那些发展无望的国有企业可直接宣布企业破产,从而实现国有资本退出。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交易的灵活性比较大,为交易双方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与前两种模式相比,这一模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差些,特别是“一对一谈判”容易导致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黑箱操作的危险性增大。 4.国有 企业 内部人员收购退出方式。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管理层收购(MBO),即管理者通过收购部分或全部国有净资产,从而取得企业的控制权。虽然企业的一般员工也会参与到这类收购中来,但基本上都是由管理层“控股”或“相对控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国有资本退出带来的 社会 震荡比较小,能够有效地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效率,有利于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正是因为有这些优点,这种模式颇受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青睐,并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中得到广泛推行。但是收购完成之后,处于“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的管理者往往绝对控制企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容易产生新的“内部人控制” 问题 。
  
  三、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退出的微观对策
  
  1.在国有资本退出问题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措施
  国有资本的退出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这些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的企业,国有资本退出应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首先,某些国有企业的退出可以采取资产对冲的方式。其次,某些国有企业的退出可以采取资产补贴的方式。对于那些亏损严重,而且负担过重的国有企业,如果在资产与负担对冲时资产不足以偿还负担,对冲后还留有较大的负担,可以采取资产补贴的方式转变为非国有企业。资产补贴可以用实物资产或货币资本补贴,也可以采取给以某种优惠政策的政策补贴。大力推进企业破产这种自接退出的方式。对于那些亏损严重、资不抵债、 发展 无望的国有企业,应果断地实施破产,通过破产的方式使其非国有化,达到国有企业退出的目的。
  2.合理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下岗职工分流和再就业政策
  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问题的处理,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要从 法律 上处理好下岗职工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该解除的要解除,该变更的要变更,以实现职工身份的转变。对已确认为实现再就业的,要及时解除劳动合同。对于下岗职工提前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之后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私营企业的,除了落实现有的优惠政策之外,还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谈互惠经济到市场经济

  • 下一篇文章:智利的发展模式究竟有什么特色?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微观上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微观上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微观上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