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浅谈互惠经济到市场经济      ★★★ 【字体: 】  
浅谈互惠经济到市场经济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7 00:03:29   点击数:[]    

会 科学 》1997年第6期,第61页。的发展思路,茶叶、橡胶、砂仁、西 番莲等经济作物被大量引进和种植, 因而山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传统的轮歇耕作形式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特别是九十年代初 期以来的一段时间,上述作物价格可观时,村民更是大量种植经济作物,部分村民甚至不再 耕种山地,改以种植经济作物。这时期,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村民有能力购买诸如电视机、 摩托车和农用拖拉机等生活、生产用具。然而19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上述经济作物价格的 普遍下跌,村民的经济收入也随之下滑,放弃山地劳作的村民又开始耕种山地。  今天,国际资源市场等因素像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基诺族的日常生产、生活,村寨居民 往往只能被动去适应。例如,2001年基诺山砂仁价格为70~80元/千克,但仅过1年砂仁每千 克的价格仅为28元左右;再来看橡胶,据村民讲,在基诺山橡胶一般要种植7—8年后,才能 开割,而在泰国已经出现了栽种4年之后就能开割的橡胶树,并且其出产的胶,价格仅为西 双版纳这边的一半;西番莲也一样,刚种植时价格很好,家家户户都种植后,价格马上 下跌。很显然,国际市场的变动情况已经与基诺山各个村寨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在一 起了。
  
  2.集镇贸易的兴起
   目前 在基诺山与村民直接发生作用的集镇主要有三个:(1)勐腊县的勐仑镇;(2)基 诺山基诺族乡政府驻地;(3)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允景洪。基诺族村民骑摩托车或驾驶拖 拉机来往于村寨与上述三个集镇之间,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举一例为证。在勐仑 镇,曾经出现新老两个农贸市场“争客”的现象。老的农贸市场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的数量 和质量,经常到半路抢购社区基诺族村民的农副产品,然后拿到自己的市场出售,而新的农 贸市场的做法是允许附近村寨(包括巴卡社区)的村民进入市场出售农副产品,卖不完的由 市场负责全部收购;另外新的农贸市场管理者请附近寨子(包括基诺山的三个寨子)的村干 部吃饭,并且还发给每个村干部200元钱。最后,新的农贸市场赢得了竞争。现在村民出售 农副产品、野菜、野果等都在新农贸市场,并且每人每次要交纳2块钱的摊位费。显然,市 场的力量已经介入到社区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成为居民不可回避的作用力。也就是说,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形成。
  3.民间经济往来的变化
  而在民间经济往来方面,也即村内交易上,外来的老板经常到基诺村寨收废胶、包 谷、扫把花、野菜等,基诺人自己也开起了小商店、碾米房,甚至有的村民开着拖拉机,走 村串寨炸米花。外来的商客和本民族的坐贾行商,一方面带来了山区之外的信息;另一方面 也在改变着村寨的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基诺山也出现了雇佣关系,村民雇佣傣族、汉 族为自己建盖房屋的现象也不再新鲜;基诺族村民到其他寨子或在本寨子承包工程也时有发 生。显然民间经济往来形式的变化是基诺族传统文化解体的促动因素之一。传统的村民之间 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关系正逐步消失。 三、基诺族 经济 形态变迁与其 社会 文化的关系 分析
  
  1.经济变迁与技术文化的关系
  进入到1950年以后,基诺山先后经历了五十年代初的“直接过渡”; 1957年设置的 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1958年的民主补课,发动群众按既定比例重新划分阶级,对被划为地 主、富农的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没收其浮财和底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六十年代的文 化大革命;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八十年代落实“林业三定”和“两山一地”政策;九十 年代的市场经济等政策变动和社会变革,主要 参考 《景洪县志》编篡委员会:《 景洪县志》之《大事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渐渐地基诺族刀耕火种农 业存在的各种条件消失或变迁了。
  人民公社时期强调以粮为纲,基诺山有水、地面稍平的地方都把树砍光开了水田,而刀 耕火种农业则被认为是一种“种一山坡,收一箩筐”的低效的、原始落后的经济形式,而成 为国家欲加以改造和消灭的对象。此时的生产也不再由氏族长老根据传习和积累的经验来组 织进行,而是由生产队来统一安排,记工分,吃大锅饭,显然刀耕火种的传统组织形式 已被取代。而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基诺山的各种鬼门被堵死,各种与刀耕火种农业生 产体系相联系的农耕礼仪、祭祀活动都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而被禁止,也无人敢再搞。 接着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人们战天斗地,为开梯田,大面积砍伐森林,加上修公路等活 动,以至到80年代,整个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从五十年代初的65%下降到30%以下。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 教育 出版社,2000年8月 第1版,第343页。可见基诺族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已遭严重破坏。而到1982年和198 3年以后,基诺族的山地、林地 都明确了权属责任,基本上承包到了各家各户,因而刀耕火种生产体系中的号地仪式也就变 得多余了。并且由于山地不保土,连续种2到3年后,地内的表土变得越来越少,此时为恢复 土地肥力,就需对地块进行轮歇,然而土地分配到各家固定使用后各家的地块数量和面积减 少,原来连续耕种1到3年的山地,现在至少要连续耕种5到6年后才轮歇,因此以前靠天吃饭 ,现在就靠化肥、农药吃饭。毫无疑问,刀耕火种的原生形态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与此同时 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物质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变异。生产使用的劳动工具如点播棒消失了,生产 的刀耕形式被锄耕和犁耕所代替,种植的旱稻品种从几十种上百种减少到了现在仅存的十多 种,而且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许多村寨的村民已基本不再种植旱稻,经过基 诺人祖祖辈辈培育、种植的旱稻可能随着刀耕火种农业形态的彻底消

     

失而消失。
  基诺族刀耕火种农业形态的出现和 发展 是基诺族与高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长期互动的结 果。“刀耕火种是山地民族的一种生计,是他们对山地森林环境的适应方式,是森林孕育的 农耕文化,是一个山地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文化生态体系。”尹绍亭:《人与 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37页。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这种文化体系即将全面退出 历史 舞台,出现这种局面的 直接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丧失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与之相联 系的基诺族文化体系的整体变异。
  2.经济形态变迁与制度文化的关系
  传统上基诺族社会是以长老制为中心的均质化社会,对于这种社会制度文化我们可称其 为“卓巴文化”,其包括的 内容 主要有:(1)卓巴等长老的产生机制即根据年龄 自然 传承 ;(2)卓巴等长老的功能发挥,即执行传统法规、调整村社内的各种关系、维护土地所有 制等;(3)卓巴权威的象征大鼓;(4)卓巴等长老所主持的仪式活动,如选铁匠、祭鼓、 跳大鼓舞、号地祭、砍地祭等。虽然此种文化曾受傣族土司统治的 影响 ,但这种影响是通过 其在基诺山的代理人间接发生的,并且是基于基诺族的传统来进行的,因而“卓巴文化”的 基本形貌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也因战争频繁政府无暇顾及地方建制的 实质性运作,因而基诺山仍然延续着旧有的村社 政治 与文化结构;而从五十年代至今,经过 多次建制变革和社会运动,基诺山各个寨子都建立了 现代 国家下的基层管理、组织形式。村 社干部取代了长老成为基诺族村寨管理的中心。村干部在生产组织、仪式活动、调解村民纠 纷等事务中取得了传统长老的角色。从前长老的权威是自然形成的,其权威的合法性是由村 寨的传统所决定的,其年龄以及与年龄相长的经验是其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下一篇文章:微观上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资本退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浅谈互惠经济到市场经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浅谈互惠经济到市场经济”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浅谈互惠经济到市场经济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