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摘要:社会需求量既决定于收入水平,又受消费倾向所制约。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多种多样,消费能力、消费状态和消费制度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详细地探讨了消费能力、消费状态和消费制度等因素为什么以及如何影响和决定消费倾向和商品的社会需求量。 关键词:消费倾向 消费能力 消费过程 消费制度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收入水平决定社会需求量。但是,社会需求量既决定于收入水平,又受其他因素所制约;收入水平提高只是社会需求量提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社会需求量提高的充分必要条件。凯恩斯认为,社会需求量是由消费倾向决定的,若消费倾向下降,社会需求量一定会下降。但是,凯恩斯却从来没有分析过,消费倾向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他认为,消费倾向下降是一个既定的因素。笔者认为,消费倾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消费能力、消费状态和消费制度则是具有决定性质的因素。在世界经济景气变化莫测的环境下,研究消费状态诸因素对消费倾向从而对社会需求量的影响,对于促进我国的内需扩大,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即消费者主体使用消费品并从中取得效用和满足的能力,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无关。不具有消费能力,消费者不能从消费过程中享受到效用和乐趣,货币的效用就会极小化。经济学认为,货币效用极小化不符合消费者均衡的一般规律。因此,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没有消费能力或消费能力弱化,那么,人们不会对该种商品产生需求,他宁愿将货币投向其他能带来较大效用的商品上,或者将货币闲置,例如,要想对某种体育商品进行消费,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素质,若缺乏体育文化素质,消费者不能通过消费体育商品得到享受,消费者就不会对体育商品产生任何需求,他宁愿将货币投向那些能够给他带来效用的商品上。所以,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能力决定商品的社会需要量。 人们的消费能力由多种因素决定:传统和习惯影响消费能力。传统和习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世界观,它使消费者形成某种固有的、甚至顽固的消费观;在其作用下,人们会厌恶或喜爱某种商品,只有在喜爱的情况下,人们才能从中取得效用和享受,喜爱的程度决定效用量的大小。例如,某些民族的居民厌恶消费某种动物的肉品,若消费肉品,他们只能得到负效用;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的深刻影响力,能使人们兴趣盎然地持久保持对某些商品的消费量(如酒、辣椒等);等等。兴趣和偏好影响消费能力。兴趣和偏好是人们在某种消费观念指导下,能够坚持对某些商品进行消费的推动力。兴趣和偏好与传统和习惯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存在区别。兴趣和偏好既受传统和习惯的影响,也受消费者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状况、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热爱某种商品的人,一定会对某种商品有特殊的理解力和消费能力,他会收集、储藏和欣赏该类商品(如字画、邮票等);当他改变兴趣和爱好后,他对某种商品的消费能力也就失去了,他也不再愿意消费该种商品。消费者既定的文化素养影响消费能力。一般说来,传统习惯和兴趣偏好所影响的大多是一些知识含量较少的商品,或不需要具备较多知识就能进行消费的商品。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仅商品中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了,而且,消费商品所需要的起码知识要求也提高了,它要求消费者有一定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旅游商品、体育商品和音乐会等。毫无疑问,消费者对商品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是由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含量所决定的。 我们怎样衡量或检验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及其变化呢?最主要的指标是社会商品消费量,社会商品消费量增长,意味着消费能力增长。但是,由于社会商品消费量受到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两个因素所影响,社会商品消费量不能单独反映消费能力对社会商品需求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影响消费能力成长变化的角度寻找相应的指标,这些指标是: 从消费者主体角度考察消费能力的指标——主观指标,主要有: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层次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学习课程的内容、偏好层次与结构等。一般说来,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能够提高对商品认识程度的课程内容越丰富、偏好取向越合理,个人的消费能力就越强;从社会角度看,受到良好教育的消费者人数越多,社会消费能力越强。 从消费者主体以外的社会环境角度考察消费能力的指标——客观指标。主要有:交通及通讯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消费设施的数量与质量等。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封闭性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已成历史,各种消费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化的消费设备,即所谓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公共产品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人们的消费能力就越强。 消费状态 在消费能力既定的情况下,消费状态对于消费倾向和社会商品需要量具有决定作用。 所谓消费状态,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具有的消费心理、生理状况以及客观的消费环境。消费状态对社会商品需要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它通过消费效应表现出来(即消费者是否再次产生同样的消费行为)。一方面,在直接的消费过程中,消费心理和生理状况对客观的消费环境具有较高的依赖性;消费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抑制或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与情趣,决定消费者是否产生消费遐想和需求动力。另一方面,一件商品所具有的潜在效用量的实现程度,即消费者从商品中实际得到多少效用,完全由消费状态决定,消费状态是商品中潜藏着的“效用能量”流向消费者的管道调节器。良好的消费状态,有助于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吸取”商品中潜藏着的效用,获得最大满足。总之,消费状态的优劣,决定消费者的单位货币效用量,从而决定社会商品需求量。例如,某旅游地或某旅游公司组织的旅游活动中,若能使旅游者在旅途中得到极大的欢心和愉悦(即较大量的效用),那么,它就会使人们对某旅游景区(及旅游公司)产生好感,从而增加对某旅游景区(及某旅游公司)旅游产品的需求,多次前往某地旅游或度假。若某餐馆能够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和高质量的饭菜与服务,使消费者在就餐中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满足,那么,无论该餐馆地处何方,它都能招徕八方来客,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可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能够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状态,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效用和满足,从而能够赢得声誉,引来更多的需求;反之,低劣的产品质量和消费状态及不合理的价格,必然导致产品需求量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某些地方为了实现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如经济增长与税收增加),忽略生态环境和市场秩序建设,消费环境或消费状态质量下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情趣,制约了商品需求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必然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建立以内需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才能避免国际经济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消费环境和消费状态的建设,使我国的内需不断扩大有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消费制度 制度影响生产、分配和流通,制度影响消费吗?笔者认为,在消费领域,制度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决定消费倾向和社会需求量。 按照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类型的划分方法,本文把消费领域中的制度也相应地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正式规则的消费制度和非正式规则的消费制度,两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