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为了300%的利润,它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因此,利润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成为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好坏的标准,也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动力。利润率的变动受剩余价值率高低和劳动生产率高低 的影响。(2)就企业组织形式而言,在生产力高速发展、企业规模急剧扩大、企业生产需要大量资本的情况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不把这件事完成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页)因此,股份公司作为发行股票把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并按股权分配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是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的。它表明:“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3页), 资本的所有权与资本的使用权发生了分离。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积聚,打破了单纯以积累方式扩大再生产而必然受到价值量增长的限制,把许多分散的资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联合成大资本;促进了大型企业的建立,一些私人资本无力顾及的投资大、周期长事业的兴办;加速了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使培育起来的大资本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变革技术构成,使用于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相对于不变资本部分不断减少,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三,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的两大部类经济协调发展。马克思从社会总资本角度分析了各企业之间纵横交错的运营关系,创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提出了生产的两大部类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理论。他指出,社会总资本是相对于个别资本而言的,是指社会中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而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构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是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在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中,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就是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在价值上和物质上都得到补偿的问题。与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即Ⅰ;第二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即Ⅱ。 在规定了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分析,说明了置身于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各企业之间所应保持的比例关系是使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运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本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由于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再生产规模不变,因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其一,第一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部分可以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其二,第二部类所需要的个人消费资料部分可以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其三,第一部类所需要的个人消费资料部分必须和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部分相交换。因此,在这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中,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最基本的交换关系。只有遵循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两个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运行、协调发展。马克思以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分析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揭示了三个基本规律:一是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三是消费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消费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也就是说,各个企业的生产只有遵循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才能正常运行、协调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