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私有制因素战胜了集体所有制因素,而俄国则“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同时,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4页), 俄国农村公社的解体则是由于国家的财政搜刮和商人、地主、高利贷者的盘剥,以及国家靠牺牲农民培植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些部门对农产品的掠夺。俄国农村公社之所以会有这种特殊性,主要在于它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性既能够给予公社巨大的生命力,也能够逐渐成为公社解体的萌芽。之所以能够给予公社巨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摆脱了牢固然而狭窄的血统亲属关系的束缚,并以土地公社所有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为自己的坚实基础;同时,各个家庭单独占有房屋和园地、小土地经济和私人占有产品,促进了个人 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同较古的机体发展是不相容的”;之所以能够逐渐成为公社解体的萌芽,是因为“除了外来的各种破坏性影响,公社内部就有使自己毁灭的因素。土地私有制已经通过房屋及农作园地的私有渗入公社内部,这就可能变为从那里准备对公有土地进攻的堡垒。……这种不受公社控制的动产,个体交换的对象(在交换中,投机取巧将起极大的作用)将日益强烈地对整个农村经济施加压力。这就是破坏原始的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的因素。它把别的因素带进来,引起公社内部各种利益和私欲的冲突,这种冲突,首先会破坏耕地的公有制,然后会破坏森林、牧场、荒地等等的公有制;一旦这些东西变成了私有制的公社附属物,也就会逐渐变成了私有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0页)。因此, 农村公社的二重性使公社“只可能是下面两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私有原则在公社中战胜集体原则,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0—451页)鉴于俄国农村公社的这种二重性,马克思指出:俄国可以不是首先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发展它的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即“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它可以借使用机器而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页) 第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时曾认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革命的无产阶级来说,“首要的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2、443页)。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这一理论, 虽然是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而言的,但是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阐述俄国农村公社问题时,也非常明确地指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1页)“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变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6页)可见, 马克思当时虽然认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具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是要以“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互相补充”为前提条件的。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虽然没有预料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会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胜利,但是,马克思却是把“革命”作为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唯一方式的。 三、经济发展问题:马克思遗留给人类的宝贵的经济思想遗产 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马克思在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历史趋势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揭示了经济发展的一般的基本的理论,如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及其辩证关系、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经济的协调发展等。这些理论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一,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及其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地构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 在社会经济运行的四个环节中,“首先是物质生产”。“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可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页)也就是说,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 都表现为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式,以适合人们某种需要的过程,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在任何条件下,生产又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经济关系,才能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生产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劳动者的劳动总是通过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分配是社会产品分归社会或国家、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 的活动,“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 15页),因而分配包括了作为生产条件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作为生产结果的产品的分配。交换是人们相互交换活动或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它包括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在总体上,它分为四类:(1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即劳动者在分工、协作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2)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交换,即在同一生产单位内,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之间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交换;(3 )产品在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各个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在产品生产、运输、包装、保管等过程中的交换;(4)直接为消费而进行的交换, 即产品进入最后消费领域的交换。消费是人们使用物质资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使用和耗费,是直接生产行为;个人消费是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就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而言, 生产消费是生产要素的耗费,它与生产是同一的;在个人消费上则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创造出消费的物质对象,生产创造出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生产创造出消费的动力,因此,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但是,消费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消费再生产出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生产过程结果的产品只有得到消费才成为现实的产品,生产才得以完成;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