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在观念上提供了生产的对象,从而成为生产发展的内在动机。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就生产和分配的关系而言,作为生产前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决定生产。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包含生产过程本身,并决定着生产的结构。如果没有这种分配,生产就是一个空洞的抽象。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因为就分配的对象来说,分配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来说,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他们参与生产的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参与分配的方式。产品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它促进或延缓生产的发展。就生产和交换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表现为生产与直接生产过程中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与产品和商品的交换之间的关系。从生产与直接生产过程的交换来看,由于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因而这种交换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过程;从生产与产品和商品的交换来看,生产决定着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因为这种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如果没有分工也就不可能发生交换。生产决定着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着交换发展的程度。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即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对用于交换的产品的需求就会增长,这些产品的生产活动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的经济发展。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研究中,从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总过程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的经济发展问题。 马克思对直接生产过程中企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三个方面:(1)企业再生产的条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需要“资本积累”,即一是从积累的行为和过程方面来看,“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二是从积累的结果来看,“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35、637页)资本积累是企业再生产的条件。没有积累的行为,就没有积累的结果,也就没有企业的再生产。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资本家个人消费基金比例的一定情况下,制约企业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总量。(2)企业再生产的目的与动力。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企业在进行使用价值生产的同时,必然要实现价值增殖即得到剩余价值,价值增殖才是生产的目的。“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3页),促使企业全力以赴地进行生产。 为了实现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企业竞相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使自己的劳动生产力水平高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企业的一般水平,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可见,采用改良的 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4页)。(3)企业的经济管理。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切规模较大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通过对整个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调节,使单个劳动服从生产总体的要求,以保证整个劳动过程按人们预定的目的正常进行,这种对生产活动进行指挥、协调、监督和调节的总称就是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必要手段。但是,由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经济管理的这种一般性质,总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所以,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经济管理又具有特殊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对流通过程中企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对单个企业运营的分析上。马克思认为,企业在运动中必须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企业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即货币资本形式上的运动,就是资本循环。企业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不断、永无止境的运动,反映出它的三个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体现出三个重要特点,即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企业在资本循环中所花费的“流通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对于生产时间的缩短和延长,或者说,对于一定量资本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的规模的缩小或扩大,起了一种消极限制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42页)就是说,流通时间越接近于零, 一定量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大;生产时间越与劳动时间相吻合,在一定期间内一定生产资本的效率就越高,它的价值增殖就越大。产业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是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的。资本周转时间取决于生产过程经历的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过程经历的时间(流通时间)。其中的生产时间“直接同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流通时间则是“资本从转化为产品到产品转化为货币所经历的期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第8页)流通时间决定和制约着生产过程,因而也影响着一年内资本自行增殖的次数,从而对年利润率的高低发生影响。资本周转次数是用来考察各个不同生产部门和企业的周转速度的。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成反比关系。在资本周转限度内,资本周转的时间、速度对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价值增殖具有决定性影响,即一方面可以节省预付资本,使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比例影响着总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占比重越大,总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 马克思对总过程中企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就企业经济效益而言,马克思认为, 成本价格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有三个:其一,成本价格的实现是企业进行再生产的条件,即成本价格部分必须通过流通过程,由它的商品形式不断转化为生产要素形式,从而商品生产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得到补偿,企业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其二,成本价格的水平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盈利,即“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规定的。如果商品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生产资本中已经消耗的组成部分,就不能全部由出售价格得到补偿。如果这个过程继续下去,预付资本价值就会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5—46页)其三,成本价格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即“在商品的价值和它的成本价格之间,显然会有无数的出售价格。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5页)商品的成本价格越是低于商品的出售价格,企业获利越多,在竞争中的实力也就越强。此外,企业“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率,即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0页)利润率作为资本价值增殖程度的指标,使得每个企业十分关心利润率的高低,为了50%的利润,它会铤而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