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经济学的历史与现实,迫在眉睫。择而要之,当代经济学存在以下根本性的问题和缺陷。 第一,见物不见人。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被预设为经济学的前提,然而,纵观全部理论,却找不到人的踪迹,从商品的两重性开始展开的论述,只有物的流动及其关系的展开,物与物的关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所要揭示的是经济规律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社会规律,在客观的规律面前,人这一经济的主体被忽视了。在现实的经济研究中,人们往往注重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问题的研究,甚至经济发展被视为最终目标,人被简单地视为劳动者和消费者,追求物质被认为是人的根本,以为解决物质和财富的增长是人的唯一的需要,因此,经济学只需围绕着财富增长而展开,即囿于客体,囿于人之外的物质层面,失却对人的关注,忽视人是经济运行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目的。近年来,金钱至上和拜金主义就是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学的社会结果,人被置于第二位的地位,然而,根据人们需要而从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行为,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必须认识到,“人类是经济的主体”,“经济的确是为人类服务的”(注:[日]山本二三丸:《人本经济学——经济学应有的科学状态》,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这样两个信念,由此而展开的经济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经济学,与此相反,则是物的经济学,而这与经济学以人与人关系且以人为中心的宗旨相反。 第二,当代经济学处于失范阶段,失范现象是经济学贫乏的表现。经济学发展的一定阶段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具有公理性的规范,它关注的是一个时期经济学得以存在的基础理论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是计划的经济学,它以“计划”、“产品”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其核心概念,以政府对生产的计划和调节作为思维方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不是根据市场而是根据政府来制定。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实行,自然宣告作为经济学体系的计划经济学的终结,同时,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学理论及体系。由于当前经济改革所走的是实践在先、理论在后的路子,加上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很难一下子提出并建立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经济理论,存在着理论滞后的局面。一方面,旧范式的打破需要假以时日,另一方面,新范式的建立缺乏相应的条件和气候,范式的转换更是艰巨的工作。因此,当前经济学的失范也就无法避免,而正是这种失范,直接带来了经济学的乏力及混乱。(注:关于经济学范式的性质及转换,陆家骝先生发表了精彩的见解,请参见陆先生“经济学的范式与范式转换”,载《江海学刊》1996年第2期.) 第三,经济学日益实证化,缺乏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传统经济学除了政治经济 学以外,极少其他学科。然而,现实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以前所不曾有过的行业和问题,证券、贸易、投资等新兴领域的不断出现,促使了证券学、贸易经济学、消费学、价格学、市场学等学科的出现,而且成为热门的学科,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然而,在经济学空前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引进介绍的多,有独立见解的少;其次是解释政策的多,经济学成为制定和解释经济政策的工具;第三是实证研究多,理论建树不够。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联系,摒弃学院式、书斋式的抽象理论研究,近年来基础理论研究被忽视,拿不出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说服力的理论,经济学正陷入日益“失根”的状态。事实上,基础理论之所以成为各分支学科之基础,就在于它是各分支学科之母、之综合,它能给予分支学科以理论基础和指导。分支学科本身只是对某一分支领域的研究,一方面,某一特定的分支领域总是与其他领域相联系,要很好地说明和研究它,必须把它放在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之中,另一方面,经济问题也不只是经济学的事,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合,而经济学基础理论,就是经济学联结其他学科的共通点。因此,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经济学作为“学”立足的根本,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持,分支学科的繁荣只能是短暂的局部的,从长远看,经济学基础理论是经济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经济学对人的忽视、失范及偏重实证化的不足可归结为一点,即当代经济学失却了对价值的关注,使经济学日益成为技术性的学科,而技术性学科在当代学科群的划分上只能是二级学科,这与经济学本应享受的待遇和地位是不相称的,亟待改变。当然,我们这样认为,无意否定或贬低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及经济学二、三级学科的大量涌现为时代之必需,同时也是经济学发展之应当,我们所要强调的是,为着更好地推进这种实证研究和经济学的繁荣,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学所具有的规范和设计功能,经济学该如何摆脱其不足和危机,重振经济学之雄风,更好地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以及引发的社会转型,迫切需要对此作出理论上高屋建瓴的把握和概括,这也是时代赋予的理论使命,经济学当在其列。然而,现实中的令人失望一再证明经济学目前还缺乏这种能力,由此,使得当前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屡屡出现盲目性甚至走弯路。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被置于生活的中心,“利益”观念日益突出,然而,由于整体经济决策及导向上的失策,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日显泛滥,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越成为社会大舞台的中心,经济学越显得乏力,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悖论。要解决这一难题,光是经济学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社会科学这一学科整体上加以努力,而经济学与哲学的再度联手便是首先被要求的。 经济学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弃哲学于不顾,而是保持着与哲学的特殊关系,正如以上所分析的,经济学以价值关怀的形式贯通了两者,并以价值论作为经济学之基础和前提。当代经济学的贫乏就在于失去对价值论的关注,从而最终失去对哲学的兴趣,失去经济学之为“学”的价值论传统。因此,恢复经济与哲学的联系,让经济学与哲学再度联手,有三方面理由:首先,是为了恢复经济学的伟大传统,实现经济学真正辉煌的需要;第二,是现实之需要,诚如上述,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高度把握和概括,克服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无序盲目性及拜金主义,不光是经济学的课题,同时也是哲学研究中最迫切的课题,没有哲学的参与及其与哲学的联手,经济学对此所作的解答只能是片面的;第三,是哲学发展之必需,当代哲学与经济学一样,也陷入了矛盾和贫困之中,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哲学如果不关心经济问题,只作纯思辩的推论和书斋式的抽象,就无法把握时代精神,因而也就无法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然而,哲学关注经济,并不是要去研究现实、具体的经济问题,而是以哲学独特的方式和视角,这一方式和视角就是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联手,对价值问题给予研究,而价值作为经济学与哲学的交汇点,自然决定了经济学与哲学再度联手之必要性。 三、作为价值学之经济学 面对同一个经济事实,不同的经济学家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结论和看法,正如萨缪尔逊所指出的,“任何一个由三个经济专家组成的评判团都可能合理地提出3个完全不同的政策建议。而且, 这种分歧并不反映一个学者的技术上的才能。”那么,合适的政策建议究竟靠什么产生的?这类政策建议的选择最终必须根据全体公民中的多数人的价值判断。(注:[美]保罗·A·萨缪尔逊:《充满灵性的经济学》, 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5页。)因此,经济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主张对经济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经济学的争端也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