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      ★★★ 【字体: 】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9:42   点击数:[]    

业、军品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软件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等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这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极有可能被改造成为我国的又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种可能成为现实的关键在于需要采用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式,尤其是适合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方式。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方式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一)制造业基地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发展而成的
  作为我国经济两个重要的增长极,珠三角与长三角也是我国重要的两个制造业基地,尤其是消费品制造业基地。通过对这两个制造业基地的研究表明,珠三角与长三角(尤其是浙江省)之所以在一二十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我国两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因为这些地方实施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新方式(详见钱平凡:“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特点与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7期)。事实上,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德国的斯图加特、法国的布雷勒河谷、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印度的班加罗尔等,都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而成的(详见钱平凡:“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6期)。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通俗的说,产业集群是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它是通过某产业的众多相同、相近与相关的企业、机构在某地的聚集而产生并释放出一种集聚效应,其本质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新企业创立、刺激产业的创新。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最适合那些产业链条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复杂的产业,这些特点唯有制造业最具备。这意味着产业集群最适合制造业,而制造业基地也最需要产业集群。事实上,产业集群最初也是从制造业中产生的,并且也是各产业中最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
  产业集群多是自发形成的,但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产业集群也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引导而自主形成(详见详见钱平凡:“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5期)。哈佛大学著名的战略家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见图1)表明,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需要一些条件。

图1  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的钻石模型
(待发)

资源来源:波特,2003。
  东北老工业基地具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的良好基础。具体来说,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而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为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等提供了巨大的国内需求;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科研基础雄厚、人力资源充足等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生产要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现有的众多大型制造业企业是发展制造业集群的坚实基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政策而提出,为发展“东北制造”提供了绝佳良机;在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鼓舞下,“摆脱困境、重振东北雄风”已成为东北三省各级政府的庄重宣言,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组织资源。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个案
  目前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尤其是浙江省境内分布着成百上千的各类产业集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难以发展产业集群。事实上,辽宁省海城市的西柳镇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而成功地发展出一个闻名东北的服装业集群。
  西柳服装业集群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的北端,居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等城市群中心,距海城市区10公里。镇域总面积64.12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人,暂住人口5万人。
  西柳服装业集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服装业集群,也是东北唯一的产业集群。西柳服装业集群的核心是占地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拥有1.6万个摊位的西柳服装大市场,该市场辐射国内20多个省区及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南非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日流动人口10万人,日交易额5000多万元,2002年以186.4亿元的交易额位居全国各大专业批发市场前列;该集群的重要构成单位是全镇以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为主导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年工业总产值80亿元,占西柳服装大市场销售比例的40%;另外,西柳镇的150多条客货运输线路中每日往返客货班车450多辆、平均月货物吞吐量80万吨,镇内各类饭店、旅馆600多家,还有7家金融机构的56个商业网点等,构成了该集群重要的服务支撑。
  正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日东北地区最富裕的、最美丽的镇,也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服装制造业基地。西柳镇也因此而被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誉为“关东第一镇”,被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赞为“鞍山的光荣、辽宁的亮点”。
  西柳服装集群的成功不仅表明东北地区可以发展产业集群,且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发展产业集群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与方式
  1.基本思路
  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经过5~8年的努力,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又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从而最终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
  2.具体方式
  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式有多种(详见钱平凡:“培育产业集群、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8期)。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以辽宁省为例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在某产业的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引导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吸引新的同类或相关企业的进入,从而发展成为某产业集群。如沈阳市原有金杯客车厂与中华轿车厂,加之新进入的宝马轿车厂,具备了发展汽车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可以通过把省内其他汽车制造厂与零部件厂逐步迁移到沈阳周围,以及招商引资汽车零部件厂落户沈阳,从而在沈阳发展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汽车制造业;大连市拥有大连新船重工、造船重工和渤海造船三家造船企业,具备发展成为船舶制造业集群的基础;鞍钢、本钢、抚钢以及为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公司所收购的沈钢、海城钢铁厂,都在一个小时车程以内的区域,该区域具备发展钢铁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条件。
  二是通过对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组与改制,将一些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就近分立为独立的法人公司,即将“大而全”的国有企业改革与改组为“小而精”的网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不公平竞争环境压榨中国糖业

  • 下一篇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
  •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 ››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一项战略任务
  • ››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 积极促进生猪...
  •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