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经济学理论
   在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论经济学的道德中性和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      ★★★ 【字体: 】  
在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论经济学的道德中性和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55:0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
亚当·斯密一生中写过两部重要著作,一是《国富论》,二是《道德情操论》,前者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后者成为道德哲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前书中利己主义的人性假设和后书中人类同情心的人性假设历来被视为斯密经济哲学和道德哲学中互为矛盾的悖论。本文从经济学的价值判断出发,探讨了经济学的道德中立姿态和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问题,剖析道德研究在经济学中的科学定位,并进而由对《道德情操论》中四个关键词的梳理,从斯密自身的逻辑阐释了长期纠结学界的所谓“斯密问题”,从而达成了斯密体系中两种看似相悖的人性假设的和谐统一,完成由“自我赞同”向“社会赞同”的过渡。

关键词:
     斯密悖论  道德中立  价值判断  同情心  利己主义


“非道德”(unmoral)和“不道德”(immoral)的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价值判断

    在一切有关人类自身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领域,价值判断,即“研究者宣称他接受从某些伦理原则、文化观念或哲学观点中所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恐怕都是一个在方法论上难以回避的棘手的问题。研究者总是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作为标榜“公正客观”的研究者,他必须将自己置于一个完全超脱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境中,隐藏主体的主观好恶和价值判断,以一种彻底冷静、淡漠而超然的心态关照研究客体;另一方面,研究对象——即人类自身——的情感趋向性和行为目的性又逼使研究者必须对研究对象给予最终的实际的道德上的裁决,作出由研究者自身文化传统和道德环境所规范和塑造的价值判断。经济学历来被视为一门具有严格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性质的社会科学,在现代大多数经济学家心目中公认的观念是,经济学应该成为一种类似于物理学和数学的、由一整套客观严密的演绎推理过程构成的纯粹科学,它应该处于一种完全超脱的摒弃价值判断的“道德中立”状态。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关于“道德中立”大概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道德中立”,即是“应把纯粹从逻辑上可推演的断定和经验事实断定与实际的伦理价值判断或哲学价值判断区分开来”;另外一种极端观点认为,“即使不能用某种逻辑上的完整方法作出这种区分,但还是有希望把价值判断的断定坚持到最低限度。” 要求研究者冷静地、不掺入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地对经验事实进行判断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研究中,所有研究者都会切身地感受到完全把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从研究对象中过滤出来是何等艰难的一桩事业,区分经验事实的陈述和带有感情色彩的价值判断在某些场合几乎是不可能的。经济学家,尤其是那些终生努力将经济学科学化的“科学经济学”的鼓吹者们,总是顽固地维护经济学本身的纯洁性和道德中立姿态,认为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具有科学意义的在逻辑上和事实上正确的结果”,但是不幸的是,所有经济学赖以存在的理论预设却又与“经济科学不能把主观性评价作为其分析的主题”这种貌似公允的主张相左。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逐步摆脱其社会与人文学科的痕迹而迅速地向所谓纯粹科学的目标迈进,这种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学廓清了相对准确的研究疆域,但是同时,也使经济学越来越沦为一种数学上的逻辑游戏,它所遭到的批评也是空前的。纯粹经济学的反对者认为,纯粹经济学的理性构造是“纯粹的虚构”,它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关于现实的解释。经济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公理性”的学科,经济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非常不同于法学与法律社会学所探讨的现象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的理论预设总是使用类似于“理想类型”的概念,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经济理论所作的假定几乎没有同事实完全一致过,但与之有不同程度的近似”。 经济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疏离态度决定了其方法论上的价值取向,即经济理论总是假定纯经济利益具有决定性的支配作用,而排除政治、文化、道德伦理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纯粹经济学从逻辑上讲必须坚持“非道德的评价”,它从来不是一种“‘自然’现实(即未被人类愚蠢的行为所歪曲的现实)的充分写照”,更不是一种“道德命令(一种有效的规范理想)”,而“只是用于经验分析的一种便利的理想类型”。 如果将经济学置于“知识”的分类体系中,那么纯粹经济学应该从属于“存在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的范畴,而不是“规范知识”(即关于“应是”什么的知识),因而纯粹经济学坚持“非道德”评价的根本取向在逻辑上是无可非议的。
    货币主义大师密尔顿·弗里德曼也许是在这个问题上观点最为鲜明的学者之一,他在对肯尼思·博尔丁教授一篇文章的专题评述中,在论及“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时,以斩截而清晰的语言宣称:“经济学中不存在价值判断”,尽管他不否认“经济学的确涉及价值判断问题”,也不否认“经济学家的价值判断无疑会影响到他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及其结论”。 在他看来,“道德中立”并不削弱经济学研究结论在逻辑上和事实描述上的有效性,相反,“道德中立”的价值预设使得经济学与一般具有浓厚伦理教化色彩的人文学科相区分,摒除了在这些学科中所充斥的充满道德评判意味的理论趋向。虽然如马克斯·韦伯所提醒大家的,经济学“正像探讨人类文化习俗和重要文化事件的任何科学一样,其产生都是与人类现实的考虑相联系的”,而经济理论“最直接并且常常是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有关措施作出价值判断”,因而在象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科学讨论中彻底排除价值判断是不可能的,但是“经验科学的任务决不是要提供一些约束性规范和理想,以便从中能为直接的实践活动提供指令”,“那种认为经济学可以而且应该从一种特殊的‘经济观点’中吸取价值判断的糊涂观念”,是严肃的经济科学研究者应该从原则上拒斥的观念。 
    在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与道德问题的饶有兴味的论争中,樊纲延续了韦伯和弗里德曼的经济学“道德中立”的观点,认为尽管经济学分析不能完全脱离道德和价值预设,尽管经济学家作为社会个体在其职业范围之外也不得不接受道德规范约束并具道德关怀,但是,经济学的界限在于,它只是在给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下进行分析,它把人们的“偏好”、“价值观”、“生活目标”、“社会公德”等等当作外生的经济学体系之外决定的变量来看待,当作自己分析的前提条件加以接受。然后在多种给定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范围内,进行经济学分析,告诉人们如何行为、如何选择、如何决策、如何配置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增进自己的幸福。 樊纲所用的“‘不道德’的经济学”的措词,如果用“非道德”替而代之,则引起的歧见会少得多,经济学不“讲”道德和经济学丧失道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前者是指经济学所秉持的“道德中立”的姿态,而后者是对于经济学鼓吹摒弃道德诉求的臆断。茅于轼先生进一步辨析了道德的价值判断和理性判断的区别,认为“道德是非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判断,而道德之实践则纯属价值判断”。 这个区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作为理性判断,道德完全可以经济学的分析对象从而被纳入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但是作为价值判断,道德是纯粹个人化的自我感受与自我甄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曙光批评攀纲“把道德问题完全归结为价值判断,而否定道德是非的理性判断,因而得出不讲道德的片面论断”(1999)。对樊纲先生的《“不道德”的经济学》有意或无意的“误读”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学与道德”问题的热烈探讨,成为中国世纪末学术论坛上一道令人瞩目的人文景观,《读书》杂志上伦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加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这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米塞斯的经济学方法论简析

  • 下一篇文章:浅论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在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论经济学的道德中性和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在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论经济学的道德中性和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有关FDI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理性思考...
  •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劳动量和产品价值的关系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引进国外智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运用政治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国有企...
  • ››评析拉美国家社会政策调整
  • ››关于知识产权的正确认识
  • ››经济学发展简史
  • ››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
  • ››在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论经济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