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 城市是中央专制政府统治全国的据点,也就是统治各地农村的基地。一切镇压农民的统治机构(军队、牢狱与法庭)都设在城市。另一方面,一切剥削机构和主要的剥削者们(皇帝,贵族,大土地所有者,商人和高利贷者等奴隶主)都集中在城市。他们通过赋税、劳役、地租、独占价格、商业骗术和高额利息等手段榨取农民的脂膏,积累起“资产巨万”的财富,过着“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的奢侈生活。城市是靠掠夺农民来过活的。农民则因此终身勤劳,仍不能免于饥寒和流亡,甚至死于沟壑。对农民来说,城市就是剥削、统治与掠夺的象征,是不劳而获和舒适生活的象征。故农民既向往城市,破产后多流人城市;同时又憎恨城市,所以奴隶农民起义时首先烧掠城市。城乡的对立是阶级对立的表现。无怪乎统治阶级在广大的内地也要修起坚厚的城墙,来对付广大的农民! ------------------------ ①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及卷三八《高五王传》所记的临淄、成都及宛的户口数,可能是指此3县的户口数,即包括城郊的户口在内。这几个县的人口所以特别多.无疑是因这几个城市繁荣的结果。 ②《管子》卷一《权修第三》。 五、两汉城市的作用 两汉城市的性质、特点和其发展,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起的作用。 首先,城市商业及手工业作坊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商业性质的发展,首先是城郊农业生产的商业性质。司马迁特别指出:“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锺之田,若干亩巵茜,千亩姜韭,此其人与千户侯等”。0桑弘羊说“宅近市者家富”,②其原因也在此。恩格斯指出:在古代,社会分工的加强,“特别是由于城市与乡村间的对立(经济上城市统治乡村,如古代所有者,或是,乡村统治城市,如中世纪所有者)之增剧而加甚”。③ 其次,城市的发展促进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生活联系的加强。 第三,城市是中央专制的汉帝国的统治网得以建立的据点。它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汉帝国的统一国家的巩固和扩大。 第四,城市是文化、科学与艺术发达的象征。在汉代,没有城市的普遍发展和繁荣,就不能有汉代繁荣的文化。 最后,城市对农村在经济上的掠夺,加速了农民的破产和他们转化为奴隶、流民的过程,从而加速了农民的起义和汉帝国的崩溃。而随着汉帝国的崩溃,中国的城市进入了一个长期(约400多年)的衰落、停滞的历史时期。 ------------------------- ①《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 ②《盐铁论·通有第三》。 ③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955年,第15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