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得以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知识与服务的交换,终于使教育在我国第一次跳越了经济的障碍,从而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付诸实施,这就是孔子的高明之处和伟大之处。孔门的传统使弟子们即使成为显赫人物之后,也还是自觉为老师提供各类服务,努力进行回报。象孔子晚年能回鲁定居,就得力于他在鲁国做官的门徒冉有、子贡、樊迟等所提供的各种方便。在孔子死后,许多弟子都服丧三年,而子贡竟在孔子墓旁筑了茅舍连续守丧达6年之久,才离开老师坟墓。 后来有些弟子干脆把家搬到墓旁住下来,而形成了今天的“孔里”。这是一种等价的“服务”交换,但更是一种情感的彼此融合和高尚人格魅力的相互浸染,其间有许多的东西,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孔子当然不可能按这样一个系统对消费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认识和概括,但他从分配中所存在的差等现象,看到了消费的差等结构,并主张不要过分扩大这种差距;他从治国安民的高度着眼,要求当政者“节财”,但同时又提出个人消费要“使足”的原则。他肯定了人的物欲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但又强调克制物欲的重要,从而倡导重精神轻物质的消费观。他靠出卖知识而获取消费资料,但又能超越于利害关系,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以升华。所以,深入研究孔子的消费经济思想,掘取其合理内核,抹去其历史的尘垢,对于消除目前社会消费中所存在的各种恶劣现象,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记论文[M]. 中华书局据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山阴吴兴祚序本印行(线装本). [2] 四书五经[M].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8年7月(铜版影印)版. [3] 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4. [4] 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 杨伯峻.春秋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孔子家语[M]. 注上海中华书局据汲古阁本校刊铜版影印(线装本). [7] 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 赵纪彬.论语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 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9)[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108~109. [11] (清)崔述.洙泗考信录[M].中华书局,1985 年北京新一版.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6)[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464.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红的左部右加温的右部 @②原字为路的左部右加矍字中的两个目换成两个口 @③原字为裎的左部右加詹 @④原字为月右加上八下十 @⑤原字为雍下加瓦 @⑥原字为白右加敫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