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了学科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增多和创新。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内,研究方法也开始由原来较为单一的规范分析转向多元探讨的研究格局。面临新世纪的挑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必须在下述几个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1.注重知识积累,积极开展学科间的交融与渗透,不断提高学科研究水平。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它既需要具备经济学科知识,又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知识;既需要具备经济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实际经济知识;既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又需要具备西方经济学知识;既需要具备定性分析知识,又需要具备定量分析知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就要求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者必须掌握多种知识和方法,不断进行知识积累,积极开展与相邻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学科间的交融与渗透,提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研究水平。 2.紧密结合现实,开展实证研究,保持学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为了“跟踪”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现实,在研究方法上必须大胆进行创新,除通过图书馆、资料室搜集资料,总结和分析资料,进行规范研究和理论分析之外,还必须深入生动的社会经济实践中去调查、去访谈,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甚至通过同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来进行专题研究,直接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 3.拓宽学术视野,开展比较研究,确立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术地位。中国经济思想史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勇敢地和外国经济思想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比较和分析中认清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地位,发现优势与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其间出现的许多问题,如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国有企业改革、特区经济等,从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可以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课题,如果中国能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在当今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写下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4.运用现代技术,改进研究手段,提高学科研究效率。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电脑、网络的应用已非常普遍,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广泛传播对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应当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术研究,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手段宣传、展示和交流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改变封闭、保守、僵化的研究现状。 五、关键:从坚守阵地到开拓创新 应该看到,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物欲横流波及各个领域的现代社会,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本来就相对“冷僻”的学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以至不少颇具学科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专家在若干年前即发出了坚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阵地”的慨叹与号召。时至今日,面临新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要完成新时代赋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新使命,仅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坚守阵地”上已远不足以对应时代挑战了。为今之计,唯一可行之举是走创新发展的路子。结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应当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的创新。胡寄窗先生在80年代中期曾说过:“作为一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恐怕在各种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要求中要算是学科项目最多的”(注: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歧见》(1986年3月),见《胡寄窗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789页。)。在今日信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的原有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在胡先生的论述后面,我们还应加上一句话,即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恐怕是最需要进行创新的。 2.研究人员队伍结构的创新。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健康发展,有赖于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共举其业,共襄其事。本学科的发展应采取开放的方式,吸纳各路贤才投身于此项研究之中。在专业人员队伍结构方面,要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出“精品”,出“大家”,使研究上档次,队伍上层次。除继续充实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研究队伍外,还应吸纳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史,以及财政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专业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以实现学科优势的互补和各类专业知识的交融,拓新、拓宽、拓深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领域与内容。 3.学会组织服务功能的创新。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它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的世纪,它除了要继续加强会员联络、开展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等项工作之外,还应注重学会组织服务功能上的创新,如加强学科研究信息的通报与交流、加强学科点建设的理论探讨及相关信息的交流等,以促进本学科的快速发展。 上一页 [1] [2]
Tags:
|